一心为利乐有情故,求生净土
◎净业行人,一心为利乐有情故,求生净土,愿见佛闻法后,尽未来际,度一切众生,如是之心,即是发菩提心之初步。盖普度之心是悲,求生之心是智,若无大智慧决不能信净土法门也。往往有些人自求极乐,却无心普利,便不是菩提心。所以,我们说为什么要求往生?就是我们要最快、最彻底地来实现咱们度众生的愿望。我们愿意度众生,但是你怎么度?自己还在水里头,头出头没,我想要把水里的人都救出来,这不成空话嘛!所以,你自己总要会游泳,自己有了救生圈,你自己再有救生艇,再要有大的船,你这才能真正地救人了,呼喊救人了嘛。所以,到了极乐世界,就是为了这个嘛,你很快得成功,你就有办法,你可以分身到一切世界去种种说法,作种种救度,度无边的众生啊!我们所以要往生,是为了这么一个大事啊!
◎我们这个修法不为我自己修,我替我父亲修,替我母亲修啊,而且不仅仅是这一生中的父亲、母亲,我们过去有多少生,有多少父亲、母亲哪?我都要替代啊,所以,我们这个心很广大啊!所以,这个孝也就真正是大孝啊,不光孝这今生的父母!所以,这就使得我们一个人变伟大了,这就是学佛的殊胜的意义啊!我常说要大变活人,所以学佛的过程就是改造的过程。你学了半天佛——不但学佛是如此,连儒家都这样,你念了《四书》,你还是照旧、一样,你就是不会念《四书》,你必须根据孔子的话,要使自己有所改变哪。我们老这么做,这么回向,你看看,你不知不觉就变了嘛。现在,你就照这个念,你本来没有想到这个,现在你念,你没有想到的也就实行了,是不是?你实行了,你纯熟了,因为熏染的力量,你成了习惯了,你对待一切就有广大心了,就伟大了。
◎《无量寿经起信论》云:“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 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佛是什么?佛者觉也,三觉圆满就是佛。“无量光寿是我本觉”,众生妄执成为不觉。背离六尘,反合本觉,叫做始觉。始本不离,直趋究竟,大觉圆满,就是成佛。所以菩提心是诸佛的本源。“众生之慧命”,我们应该知道:慧命比我们生命重要亿万倍。你有生命,这是人身的寿命,不见得有慧命。以广大甚深的智慧当作生命叫做慧命。又诸佛法身拿智慧当寿命,所以叫作慧命。《四教仪》说,末代凡夫,于佛法中起断灭见,伤害慧命,忘失法身。有的人保存了生命,可是断了自己的慧命,这是因小失大。这菩提心是众生的慧命,忘失菩提心,就是忘失慧命,忘失法身。所以佛教中,师恩比父母恩重,父母给你的是你的身体和生命,善知识给你的是你的慧命。因为菩提心是佛本源与众生的慧命,所以“才发此心,已成佛道”。发心是因,成佛是果,圆教妙法,因果同时,所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
◎《华严》更有一句话,大家听了应该记住。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你发过菩提心你忘了,你做的善事也成了魔的事业。所以到底是学佛还是学魔?这个地方很多人还是搞不清楚,很多人自己以为是在学佛,不知道已是在魔队里头上班。在佛堂念发心文,出了佛堂忘得一干二净,烦恼照旧生,火气依旧旺,学法无益。不明根本只行小善不能出魔。所以希望大家辗转劝说,要明白这个根本。
◎所以《起信论》的三心(注:直心、深心、大悲心)就是菩提心,最为宝贵了。如过去国王太子,他还是一个小娃娃,还在襁褓之中,还要人抱着,任何大臣,哪怕是白胡子的开国元勋见到时都要礼拜,是不是?看见太子焉有不拜之理呀,就是如此。初发心的人,你要发了菩提心,那一切二乘种性和以下的都应该向你恭敬,就是如此。佛法之中这是最重要的,所以《华严经》一百个比喻说明菩提心重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