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佛经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如何把烦恼(善恶种子)转成菩提?菩提就是智慧。这个种子不会消灭,种子如果消灭了,菩提便消失了,这麻烦大了,所以是转变,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槃,将恶人转变为善人,冤家转变为好朋友。佛法最妙、最高明之极处就是转,问题是要会转,绝不能对立。《楞严经》说得好:“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若能转则万事都会转,那就成佛了,这是真的。佛的本事就是会转,我们是不会转,不会转就受业力、受外面境界转,自己做不了主,处处要受境界折磨,会转,境界折磨不了你,自然就得大自在了,其转变的核心就是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大般若经》讲智慧有两种:根本智、后得智。我们今天何以不会转?转就是后得智,就是智慧的运用,但我们没有根本智,哪来的后得智?何谓根本智?《般若经》云:“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无所不知能转万物。但无所不知从何处来?从无知来的,无知而无所不知。我们恰好相反,我们是有知而有所不知,这就迷失了自性。现在人讲求知欲(求知的欲望),这是误导众生,因为求知是所知障,结果就是什么都不知。真实智慧从何而来?从戒定慧来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之所以能从凡夫修成佛,就是靠戒定慧,所以他教化一切众生也不离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不说别的,讲个最简单的例子,“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不听新闻”,如果这点都做不到,你的心、念永远被现在的传播媒体所控制,传播媒体在主导你。传播媒体是大魔王,它在折磨你,我们要认识它,它对我们就无影响力。大魔王天天在搞是非,教人做杀盗淫妄,完全破坏戒定慧三学,破坏伦理道德,我们对它敬而远之,不要去接触,这比什么都重要,要从此处开始。(净空法师)
◎佛菩萨的生活环境称一真法界。如何证得一真法界?心平等就证得,一真法界就在面前,我们并没离开。十法界与一真法界虽在一起,我们只见六道而没见到一真法界,原因是自己的心不对。譬如,家家都有电视机,假设新加坡有十家电视台,称之为十法界。这十法界的电波散布在同一个空间,拨哪一个频道,这个法界就现前。如果我们拨对频道,眼前展现的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频道是平等心,将妄想分别执著都放下就平等。有妄想不平等,有分别不平等,有执著不平等,就见不到如来的生活环境。所以,只要将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诸佛如来生活的环境,我们立刻就见到,就得到了。这是真的,所以称一真法界。(净空法师)
◎整个佛法的根,是从心理上舍弃此生的俗事。但一直到现在为止,你所有的宗教修持,都还没有摧毁对此生的贪著。你的心还没有离开欲望。你还没有放弃对亲友侍从的渴望。你甚至还不会稍减对食物、衣服和谈话的欲望。你抓不着运用善业的要点,你的人生方向错误!你不考虑你的修持已经减弱了多少烦恼,只想到你已经用功了多少岁月。你检查别人的错误,却不反省自己。你为你拥有的每一项优点而骄傲。你的思想失落在名誉和娱乐等琐事上。你耽于无意义的闲谈之中。你想象你已经把宗教和世俗成就结合在一起了,而事实上,什么目标也没有达成。你自始就未曾思量过无常,因而为你自己愚昧的心识所把持。马马虎虎修持佛法的人,只是在自欺欺人,浪费人生而已。(塔汤仁波切)
◎总之,如果你缺少出离轮回的决心,即使你在深山修持,所有的禅修也只能累积成山边的一大堆粪便而已!所以思考一下轮回的苦和随时你都会死去。然后,不管你关心的事务多么纷杂,缩小它们的范围!这才是修行。否则,你不会成就!(塔汤仁波切)
◎看出别人的坏品性,就表示你自己的行为已经不纯洁了。检查上师或道友的错误,就是魔罗附身的征象。不要与凡夫为伍,也不要听他们说话,记住世俗欲乐的缺点!(塔汤仁波切)
◎今依经创立十种大碍之行,名十不求行。人虽不故愿于碍,但于此间,或不得已,有一切障碍现前之时,俾我身心先居碍中,而众魔诸恶障碍之境,不能侵我,不能障我。譬如金火同炉,火虽欺金,金必成器。其十种大碍之行,今当说。下十段每段第一句标起,第二句反明病根,第三句详列病症,第四句出正义,第五句显力用: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 二、处世不求无难。事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以患难为解脱。 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学躐等必未得谓得。解障无根即障自寂。以障碍为逍遥。 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愿不坚必未证谓证。究魔无根魔何能扰。以群魔为法侣。 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志轻慢必称我有能。成事随业事不由能。以事难为安乐。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缘。以弊交为资粮。 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内必自矜。内自矜必执我之是。悟人处世人但酬报。以逆人为园林。 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意有图必华名欲扬。明德无性德亦非实。以施德为弃屣。 九、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必动。痴心动必恶利毁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为富贵。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我何伤。以受抑为行门。 此十种大碍之行,摄一切碍,唯上智者堪任。中下之人,不敢希冀。若有得闻此十句义,于诸碍中,一一皆能照察觉悟,省身体道,持之不失,则能入诸魔界,不为群魔退转其心,循诸色声,不为色声惑乱其志,乃至憎爱利名之境,人我得失之场,我心先居碍中,彼碍岂能为碍?碍若无碍,则于道行尚可直进,何况得于自然无碍之境,道岂不可进哉。若以求得之计,移之于求道,岂在碍不能行道乎。当知此碍,即是一切众生大善知识,亦是一切众生良佑福田,可以了死脱生,可以超凡入圣,于诸世间所有美味上服,金刚珠玉,一切众宝所不能及。(蕅益大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