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功德林
◎布施是教人放下,你肯不肯放下?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皆放下,世出世间法,一切都放下。若真的都放下,就成佛了,不需要学佛了。佛与凡夫不一样,凡夫放不下,佛都放下,所以一定要从这里下功夫。一开始要练习,因为妄想、分别、执著是我们无始劫来的习气,说得容易,做得难,一定要认真努力学习与锻炼。(净空法师)
◎中国谚语里面所谓的量大福大。为什么种小福,很少的布施,能够得这么大的福报?这是往往我们初学佛,听到经上讲这些话,总不免怀疑。这个怀疑都是以世间人情来衡量,殊不知这桩事情,不是人情能够想象得到的。这里面的理论是因为称性,只要称性,哪怕再少的布施,真正像是一毛一尘,微不足道,他的功德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佛法之殊胜就在此地,佛法的难处也在此地,难在凡夫总不能把心量拓开,总是小心量,小心量修再多的布施,福报有限,如果是大心量,修极少的布施,福报都不可思议,这个道理要细心去体会。“若不为自求人天福报”,若是假设,假设我们决定不是为了求自己的人天福报,布施的目的何在?“尽回向法界众生”,只希望一切众生得福,一切众生得利益,决定没有想到自己,这个人布施的福报就大了。所以“则不问施之多少,毕竟成佛”,用毕竟成佛这四个字来形容他福报之大,因为世出世间的福报,没有比成佛更大的,说到成佛,福报就达到究竟圆满。这个道理我们总得要懂,然后我们就不会怀疑了。(净空法师)
◎为什么能得到无诤三昧?事相断了,所以能忍世间人所不能忍的。世间人何以无法忍?因为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你就没法子。佛菩萨、阿罗汉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你骂他,他绝对不会答复你,因为他无我,你骂谁?你骂了半天,他都没有接受。我们被人家一骂,马上就生气,因为他这一骂,我马上就接受过来,一接受过来,就有反应。阿罗汉无我相,骂的都落空,没人受。细想这个道理,从今之后,如果再有人骂你,如立刻就生气,想想,怎么我就接受了?要明了,真有功夫的人,好的赞叹、恭维,也不接受。心在境界里保持清净,如如不动,才是高段的功夫。(净空法师)
◎菩萨六度,忍辱是关键。你看金刚经上,六度,它特别重视布施跟忍辱,布施能修福,忍辱能保全。如果一个人肯布施,不肯忍辱,佛经上常常有一个比喻说:“火烧功德林”。火是什么呢?嗔恚之火,心里一不高兴了,就是一把火,把你的功德都烧掉了。(净空法师)
◎“故施忍两度,实一切行门之主要。” 持戒、精进、禅定,这三度,如果离开布施、忍辱,便不能成就。如果不能放下,没有耐心,这是修行的大障碍,不但于佛法修持上是最大障碍,即使在世间法里,学业、事业,不能舍、不能忍,其成就也必然有限。布施与忍辱是菩萨行门的关键,也就是最重要的课题。(净空法师)
◎修行须一天比一天清净,如同无量寿经经题说的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要真正达到这个标准,必须看破、放下、随缘才有可能。看破是学问,放下乃功夫,能彻底地放下,就成佛。菩萨的阶位,就是从看破放下的多少而定,等觉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还有一分未放下。所以一定要放下、随缘,那就得大自在。(净空法师)
◎平等即是一心,即是定。凡夫之心,还有起伏还有乱心,所以无定。(净空法师)
◎迷是不知道万法同体,所以起了分别,起了执著,于是乎才有斗争。事相上好像是有所得,性体上决定无所得,性体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
◎真心本性是真正的自己,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舍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清净心就现前,就见到自己的本性了。(净空法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