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不生为正知正见
一念不生为正知正见,在二六时中念念有阿弥陀佛在心中,谓之正见。如念妄想则为邪念,一动念即非正见。(净空法师)
◎念佛时,除了心口相应之外,还一定要系心于正念。唯有念圆满究竟、过无不尽、德无不圆的佛世尊,才是正念。念佛人能无间断地系心于正念,临命终时,正念现前,决定往生。(智谕法师)
◎往生极乐是活着的时候去的,不是死了之后去的,死后就作不了主。过去人能往生,主要是世俗之事能放下,一切不操心,事情来了就办,办完就了,过去不想,未来也不想,修净土用此种心情去修,一句有一句的用处。(净空法师)
◎用信愿持名的方法“洒心易行”,用断恶修善的方法来“改往修来”。希望这一生念佛往生,就要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眼前事可以做,并不妨碍,问题是不能放在心上,事来了就做,事完了心就清净。有人说不把事放在心上,怎能做好呢,世间大多数人认为这个观念对,殊不知一天到晚把事放在心上,怎么想还没把事做好。佛的方法妙了,什么都不想,事情来了办得有条有理,一点没办错,佛讲经事先没准备。不想是智能,一想落到第六意识去了,怎么都不周全,不想就周全了,事情来了用智能观照,哪里会错得了呢。(净空法师)
◎不休息是在修行中从不懈怠懒惰。中国人常说:“一日曝之,十日寒之。” 例如每天以四小时用功,尚有二十小时间断。佛陀在世时,出家人睡眠在中夜分,晚上十点就寝,两点钟就要起床,他们只在中夜睡四个小时,有二十小时修行。若想有成就,不能不把握时间发奋用功。心中清净一尘不染,没有执著、得失、贡高我慢,作到“作而无作,三轮体空”,如此才能无疲倦。(净空法师)
◎睡眠是障碍、是昏沉,必须要克服。我们生在末法时期,精神体力不好是业障深重,要求三宝加持。我们有真信、切愿,认真努力,佛菩萨就会加持,有信心就能做到。世尊当年在世,僧团的出家人每天睡四个小时。所以,我们一天睡眠超过四个小时,就已经很惭愧了。而精神体力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我们的毛病在于妄想、烦恼、杂念太多了,要把这些统统放下,内把妄想、分别、执著、烦恼放下,外缘也要放下,外缘是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净空法师)
◎汝是凡夫,不是圣人,睡何能免,食何能止。但不贪睡,不贪食,取其养息充饥即已。若如汝所说,仗神咒止睡,果真持咒有大灵感,或可不睡。汝初持之夜便不睡,乃是心切之极,已稍伤神,故不睡。若伤神久,则睡便不醒矣。初心人,每每以一时精进过度,后便退堕。(印光大师)
(说明:在家人平日睡眠时间应视个人体质、日常工作和生活消耗以及修行层次而定,不宜勉强过度减少。但精进修行应克服贪睡习气,宜适当早起念佛)
◎精进与调适,平时用得上,临命终时也用得上。平时遇到困难,须用精进或者用调适来突破,突破了,就会有另一番境界。尤其在临命终那一刹那,若是不懂调适精进、精进调适,很难保持正念。所谓正念就是佛念,念阿弥陀佛。要知临命终时八苦交煎,若不起精进力,就不能提起一声佛号,但如不知调适,则不能捍劳忍苦,支持长久。古时大德,有很多是临命终时也很痛苦的,但他们懂得调适,知捍劳忍苦,于是顺利通过了。(智谕法师)
◎举心动念,无非是罪,况有生以来尘劫无量,所造重罪岂可思量,所以念佛切宜住心一境,毋多杂念,只句句直前,心心归寂,则业障自谢。
◎尊者密勒日巴说:“多学广闻无利益,汝应一意专心修,修持精粹心要法。” 为什么要修持精粹心要法呢?因为这个临死管用,临死不会后悔。你修的法与念的咒很灵,一旦临死用不上,岂不是会后悔吗?“汝应一意专心修,简行少事做庄严。” 行为愈简单愈好,事情越少越好,否则事情一复杂,根本没有时间修,纵然有一点时间想修持,在精疲力竭之余,念上几声佛也难以得力。换句话说,必须善于运用、支配自己的时间,要简行、少事、一门深入,好好认真修持,才能在佛法中获得真实利益。(黎振东居士)
◎她来告诉我,一心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个是她的孙子还不少,放不下,又挂念这个,又挂念那个,还有在外国的,常常问一问:“现在情形怎么样?” 心里牵挂这些。我今天告诉她:“这叫业障,那些都是魔,魔障,不会叫你往生。” 她问我:“怎么办?” 我说:“放下,不要管他。你一心一意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儿孙放不下,你到了西方世界,你就是菩萨了,菩萨的儿孙会有菩萨照顾,会有护法神保佑,比你照顾周到得多。你要不能往生,落在六道轮回,你的儿孙谁也照顾不了,你自己也无可奈何。我给你讲的都是真话,你想错了,做错了。哪有佛菩萨的眷属没有人照顾的?没有这个道理。” 今天她听明白了,很欢喜地走了。造极重的罪业,还有护法神在照顾他。佛家讲:“一子成佛,九祖生天”,这都是实话,不是骗人的。所以你要是真正想照顾你的家亲眷属,唯一的好办法,就是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什么都解决了。你要不能生到净土,那你的问题决不是你想象、你操心所能解决得了的,所以学佛要有智慧。(净空法师)
◎真心就是清净心,就是平等心。真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处顺境,在这里修,将贪爱心断除。逆境里,一切不如意,在这里修,将嗔恚心断除。因此,顺境逆境、善人恶人都是我们修行最好的境界,怎么可以离开?离开就没得修了,就什么都谈不上了。要在境界上修,所谓历事炼心,在境界里锻炼。初学的人要用观照功夫,“观照”就是提高警觉,常常想着佛的教训。念佛人就用一句“阿弥陀佛”,这个方法非常妙,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遇到时,才起心动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将境界恢复平静,时时处处,念念之中要保持心地清净,心里不可有一样东西。真正做到心里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只许有一个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不牵挂,什么也不放在心里,就得大自在。生活一切随缘,就会快快乐乐,那是真的快乐,这就是观照功夫。观照久了就得定,也就是说,不要用这功夫,心都能保持清净。心在一切境界里,不会为环境所转,不会为外境所动,就得定了。“照住”,就是得定,到底要多长的时间,因人而异。我们的根性不同,修行的环境不相同,功夫不一样,有的人三年、五年就得定,有的人要二十年、三十年才能得定,不一定的。“照见”是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在大乘法里面是真正成就了,得定不算是成就,照见是成就,照见就是开悟,即“明心见性”,照见的见就是“见性”,就是“证得本性”。这三个阶段在念佛法门也不例外,但是名词不一样。净宗讲“功夫成片”,就是观照;再提升一层称为“事一心不乱”,就是照住;再提升是“理一心不乱”,就是照见。阶段上讲完全相同,只是用的名字不同而已。但是净宗的方法比一般大乘法巧妙太多,它的方法简单、容易,所以称为“易行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修学,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念六个字也可以,四个字也可以,都可以;大声念也可以,小声念也可以;快念也可以,慢念也可以。怎么念才如法?不必问人,念得自己很欢喜、很快乐就如法。一句佛号念到底,自自然然念到不被外面环境所转,就功夫成片了。心里没有妄想,没有杂念,念念都是佛号。在境界上,确实没有念佛,心里也没有念头,耳朵里听的有佛号,声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要害怕,这是正常现象,表示你的功夫得力,你也不要欢喜,不要傲慢,继续念下去。虽然有这个境界,如果你三天不念,就没有了,不会永远保持的。可是你常常念,这个境界会常常现前,这是很平常的事,一点都不希奇。念到妄念都不生,无论什么境界现前,都不会起心动念,不会分别执著,就得定,就是一心不乱。念到见本性、破无明,是理一心不乱,就是禅宗的“照见”,即大乘佛法讲的“止观”。圆满境界,各宗用的名词不同,其实它的境界、方法、层次完全是一样的。这也印证了佛菩萨常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事实。我们对自己修行的法门,以及别人修行的法门,不会赞叹自己,毁谤别人,自自然然会谦虚自己,而尊重别人,这就对了。(净空法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