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诚,无不蒙佛接引
净宗念佛方法简便易行,而执持名号,持之以恒,达到感通佛力、成就往生的目标,却又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净业行人的首要目标是成就往生,能否往生,往生的品位如何,与念佛人的诚敬专精之程度密切相关。经典昭示:阿弥陀佛“十念必生愿”的前提是“至心信乐”。至心即至诚心,至诚心即是不与万法为侣的妙明真心。印光大师临往生前对弟子们的最后开示:“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带业往生。” 阿弥陀佛大愿接引众生,是他的至诚,吾人念佛求生净土,是我的至诚,二诚相感,如磁吸针,岂有不任运往生之理?诚的外显即是敬。对土木金彩等佛像视作真佛,读诵佛经祖语,宜当作现前佛祖为我亲宣,不敢稍萌怠忽。对念佛行人作菩萨想,作未来诸佛想。以恭敬心对待三宝,以恭敬心待人接物,以恭敬心持佛名号,常恒如是,业障日消,慧光日益。老实念佛乃净宗心要,老实念佛的本质内涵即是诚敬,诚敬实为成就往生、超凡入圣之极妙秘诀,净业行人应恒常提撕,拳拳服膺。世出世法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专精,专者用志不分,精者纯而不杂。念佛行门贵在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念佛功夫深浅与专精密切相关。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表明万法归一,契入性海,便可获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杜绝一切利欲的引诱,身心专精于一个目标,就能获得以一当十的利益;如果夜以继日地专之又专,就能获得以一当万的利益。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就是教导我们不间断不夹杂地直尔念去,心的势能增大到极限,豁破无明,现生顿证念佛三昧,心力弱的,亦可稳操生西方净土的胜券。念佛贵在专精,净业祖师大德对此多有开示。善导大师宏阐净土,不尚玄妙,教人专修净业,即身业专礼阿弥陀佛,口业专称阿弥陀佛,意业专念阿弥陀佛,如是往生西方净土,万不漏一,而杂修净业,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印光大师赞叹善导大师所示专杂二修的法语:“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专精办道,首须遮除杂缘。莲池大师曾略开七事,作为自警之约: 一不得蓄资财,造房屋,买田地,置一切精致好物,即经像等传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恋,一心正念。 二不得作种种非紧要福缘事,始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权置万行门,一心正念。 三不得于好色好味等起贪爱心,不得于恶色恶味起嗔恼心,于恶言讥毁我者、骂辱我者、种种拂逆我者起嗔恼心,乃至过去未来事,或顺或违,皆悉摒绝,坚壁固守,一心正念。 四不得吟诗作文,书写真草,题帖对联,修饰尺牍,泛览外书,议论他人得失长短,乃至教凭臆见而高心著述,禅未悟彻而妄意拈评,缄口结舌,一心正念。 五不得交结亲朋,应赴请召,游山玩景,杂话闲谈,凡种种世谛中事,除理所当为,决不可已者,余悉休罢,一心正念。 六不得贪著放逸,恣纵睡眠,大事未明,捍劳忍苦,一心正念。 七不得与世人竟才竟能,争名争势,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诳称知识,妄自尊高,唯应执卑守愚,终身居学地,而自锻炼,常专常精,一心正念。 莲池大师以身作则,为后人树立了专精念佛的楷模。综上所述,诚敬是念佛的心态,专精是念佛的行持,净业行人应恒常自省,提撕警觉,俾令自己的念佛行持贯彻诚敬专精的原则。(大安法师)
◎我们要把观念修正过来。什么观念?现在一般观念,你是错的,我是对的。这种观念是在制造对立,制造矛盾,破坏安定和平,你怎么能化解?把它转过来,你是对的,我是错的;你错了也是对的,我对了也是错的。……这个话意思很深,为什么说别人错了也是对的?佛菩萨给我们示现,他示现的是恶的行,示现一个恶人,示现恶的行为,他是对的。为什么?他教我,提醒我,让我看了之后,我有没有这个恶念恶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他是对的,他错了也是对的。我对了也是错的怎么说?我要是分别执著批评,我就错了。为什么?自性里面根本就没有起心动念,根本就没有分别执著,我还是起心动念,我还分别执著,不是错了吗?对了也是错的,这是菩萨的境界。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菩萨事业,不是凡夫事业,凡夫做不到。凡夫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永远跟人家是对立的,所以对了也是错的。(净空法师)
◎修行不说对不对,即使自己对,人家偏说你不对,你也要忍受。凡事承认自己不对,就不会起烦恼,否则心不安,烦恼即来。(广钦老和尚)
◎想到就念,不要执著我要怎样,不要说我要念多少声,我在念佛,我在做……而只应时时、事事把佛挂在嘴边,心心不离佛境界,把心安住在佛号上。行住坐卧、一举一动都在念佛,哭也在念佛,笑也在念佛,脚踏一步也在念佛。念佛是生死一辈子唯一要考虑的大事。(广钦老和尚)
◎今天是今天,明天是明天,今天能够没出毛病,念佛而过,就要很满足,明天再来时,明天再说,不要去挂碍,故说不必想以后的事。(广钦老和尚)
◎诵经、看经、念佛、说话,这是一天当中所必经之过程。后者最好少说,前二者之时间最好不超过念佛,还是以念佛为主。不用多看经,看多了,迷迷糊糊。凡遇到什么事皆一句“阿弥陀佛”,要远离是非也是一句“阿弥陀佛”。一念(一念不生)能超出三界,又一念(念而无念)到西方。修行要眼装看不见,耳装听不到,老实念佛。不用多看书,只要多念佛,智慧一开,经藏自然在你心中。(广钦老和尚)
◎念佛要发长远心,不可间断,如同小溪的水,不管水流大小,总是潺潺不断流注大海。念佛就像这样,不管念多念少,都要持之有恒,天天念,一心念,念到阿弥陀佛的大誓愿海里,生西就有望。任何人只要肯念,成佛一半!念佛还要有愿力,才能一心专注,摄心持名。(广钦老和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