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十善
佛告诉我们,你有分别就有十法界,你有执著就有六道轮回。那么现在要问,你提倡人乘佛法,人乘也好,天乘也好,声闻、菩萨哪一乘都好,问问你,你还有没有意?如果你还有意,换一句话说,你出不了六道轮回。再说,出不了六道轮回,就是修行没有结果,这个不能不知道,没有结果就是继续要搞六道轮回。这个说起来好听,来生再得人身,再享人天福报,你能够有把握,能办得到吗?人失掉人身之后,再得人身,凭什么条件?这佛经上说得很清楚,五戒十善,你的五戒十善,要真正能够打九十分,你才有把握来生不失人身。如果你说我五戒十善的修学,勉强可以打个六十分,说老实话,来生能不能得人身,靠不住。人乘佛教应当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那就对了,跟佛说的没错了。如果是天乘,那比这个水准更高了。佛告诉我们,天乘的标准是上品的十善,不是普通十善,这是基础。从这个基础上,还要修禅定。假如没有禅定,没有四无量心,你所生的天,凭上品十善,清净的五戒,上品十善,只能生到忉利天。忉利天以上,夜魔、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天,这都是欲界天,也要修定,定没有修成功,但是他有一点点定功,这才能生到欲界上面四层天。假如你的禅定修成功了,你得到初禅,得到二禅,再加上四无量心,这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慈悲心,喜舍心,你才能够生到色界十八层天。这佛在经上,大小乘经论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人家怎么讲法,你仔细想一想,核对核对,不就明白了。可是你要知道一个事实,纵然生到色界四禅,生到无色界四空,没有出三界,还要搞六道轮回。换一句话说,地狱、饿鬼、畜生,你依旧有份,你没有得到结果。所以佛说,超越六道轮回,这才叫小果,你得到结果了,小的结果,你证到阿罗汉了,证辟支佛了,小果。如果你在这一生当中,念佛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得的这个果叫大果。为什么是大果呢?你不但超越了六道,你也超越了十法界。西方极乐世界不在十法界里头,它是一真法界。而且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一生到那个地方,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加持,你们念《无量寿经》就知道了,下下品往生的,也是阿惟越致菩萨,这还得了吗?无比的殊胜,真实的成就,这是当生成就究竟圆满佛的法门,任何一个法门,没有这个法门殊胜。你没有机缘听,是你没有福,你有机会听了不相信,那你是没有善根,没有福德,所以是遇缘不同。(净空法师)
◎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狱。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以无念心体唯佛独证。自等觉已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能与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万德洪名相应,即念佛法界也。能与菩提心六度万行相应,即念菩萨法界也。以无我心,与十二因缘相应,即念缘觉法界也。以无我心,观察四谛,即念声闻法界也。或与四禅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应,即念天法界也。若与五戒相应,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怀嗔慢胜负之心,即落修罗法界。若以缓软心,念下品十恶,即堕畜生法界。或以缓急相半心,与中品十恶相应,便堕饿鬼法界。若以猛炽心,与上品十恶相应,即堕地狱法界也。十恶者,即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嗔、邪见是,反此则为十善。当密自检点日用所起之念,与何界相应者多,与何界相应者猛,则他日安身立命之处,不劳更问人矣。(彻悟大师)
◎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即其现处,当体即心。凡在有心,不能无境。不现佛境,便现九界之境。不现三乘之境,便现六凡之境。不现天人鬼畜之境,便现地狱境界。佛及三乘所现境界,虽有优降不同,要皆受享法乐而已。三界诸天所现之境,但唯受用禅定五欲之乐。人道之境,苦乐相间,各随其业,多少不同。鬼畜之境,苦多乐少。至于地狱,则纯一极苦。如人梦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梦心所现。若无梦心,必无梦境。设无梦境,亦无梦心。故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于因中察果,当须观心。设于果处验因,当须观境。故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果必从因,因必克果。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犹不念佛求生净土者,吾不信也。(彻悟大师)
◎人命在呼吸间,哪有闲工夫学世俗的文学乖巧,稍一错过,便人身难得,六道轮回,再想出头,太难呀!(省庵大师)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比求来生做人容易。你来生要想求做人、求生天,你要靠自己,自力就难了;你求往生是靠佛力,佛加持你,这容易。(净空法师)
◎《净土要言》五言古诗:“予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我且阿弥陀。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唐代诗人白居易)
◎劝修念佛法门: (1)念佛法门发起因缘:念佛法门,又称净土法门,又名莲宗,又曰净宗。乃是释迦如来至极悲心,观机施教,观察众生之机,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故无问自说,说出一卷《佛说阿弥陀经》。不假他人发起,即告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自唱极乐依报,弥陀正报,二种名字。此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源,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三根普被,六趣咸超,其利益有不可思议者焉。 (2)念佛就是修行: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业分别。若身行恶事,口说恶言,意起恶念,即是不修行。而念佛法门,能令众生三业清净,即是修行之法。今试验之,有一众生,闻此念佛法门,深信不疑,愿生净土,实行念佛。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字字从心生起,字字从口念出,字字从耳听入,念得分分明明。一句如是,句句如是,口念心念,心口如一。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心中唯有佛,佛外更无心。以此念佛一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止,则意业清净,此即是意业修行。口念佛号,不说闲言,古人云:“少说一句话,多念几声佛”,声声不离佛号,则口业清净,此即是口业修行。众生身业,都为意业所驱使,意业不起念,身业无所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六根都摄,则身业清净,此即是身业修行。如何说念佛不是修行之法?如上所举念佛能令三业清净,可为修行之明证矣。 (3)念佛最为稳当:唯有念佛法门,而有自他二力可恃。自力,即自己一心念佛之心力。他力,即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愿之愿力。自力之外,更加他力,但肯老实念佛,无不往生净土。只要抱定一句佛号,一生持念到底,常为诸佛之所护念,常为佛光之所照烛,一生求生净土,自不至错入歧路,亦不会中途成魔,以及隔生遗忘之危殆。 (4)念佛殊胜方便:念佛殊胜方便,即是可普摄群机。若智若愚皆有份,是僧是俗总堪修。人不分男女贵贱,处不论寺庙俗家,时不拘闲忙动静,但肯一心念佛,无论何人,皆得往生,疾超生死,永息轮回,其殊胜为何如也。 (5)念佛能消业障: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起心动念,多造恶业,能为障碍,即障蔽自己佛性。业障不除,佛性不得现前,故我释迦如来唱此念佛法门,教人消除业障。经云:“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何以念一声佛号,能灭多劫重罪?以发心念佛,即是大智慧现前,譬如一灯光明,能破千年暗室,念佛灭罪,亦复如此。 (6)念佛莫求福报:世间有人,发心念佛,不明念佛旨趣。或问之曰:“汝精进念佛,所求何事?” 则答之曰:“为修来世。” 如是之人,就是念头打错了。我佛所以立此念佛法门,乃是为着娑婆世界众生,备受众苦,逼迫心身,无法解除,故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可以离娑婆之苦,得极乐之乐。今念佛不愿往生西方,乃愿再生人世,享受人间福乐,实为可惜。殊不知人间,万般都是苦、空、无常,何有真乐?纵得荣华富贵,得受世间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此等快乐,都非真乐。 (7)念佛能断烦恼:烦恼之为害甚大,名目虽多不出两种,一为我执烦恼,二为法执烦恼。一句弥陀如阿伽陀药,能医众病。世间之药,尚有殊胜功用,以一药能医愈众病,何况万德佛名,念之岂不成益。人人果能信此念佛一法,专心称念,无有间断,念到心空境寂,烦恼自然无由而生。 (8)念佛速了生死:念佛法门,虽可横超三界,速了生死,而于临命终时,是一最大关头。果然平日信愿深切,净行成就,或得理一心不乱,或得事一心不乱,自可预知时至,正念昭彰,一切境缘,不能为碍,则其往生也,如入禅定,一弹指顷,托质宝莲,业卸尘劳,神栖安养,圆证三不退也。 (9)念佛具足三学: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轻,乃是最简单、最圆妙之无上法门,可谓大陀罗尼门,能总一切法,能持无量义。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不出经律论三藏,三藏所诠,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经为定学藏,律为戒学藏,论为慧学藏。一句弥陀名号,一心称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学。念佛何以能具足戒定慧三学?《楞严经》云:“所谓摄心为戒,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10)念佛普摄群机:念佛法门,对上中下三种根机,无机不摄,有情众生,具有知觉,但发真心,无一不能得度,只要一心称念六字洪名,不必广学诸法。善导大师云:“若要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 (11)念佛可度众生:夫念佛法门,以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离苦得乐,一往观之,似属小乘,但为自利,实际论之,正是大乘,可以利他。何以故?念佛往生,花开见佛,亲闻佛法,证无生忍,得身、口、意三轮不思议业,普入尘刹,广度众生。而因中厌苦者,正欲拔众生之苦也,即菩萨之大悲心。因中求乐者,正欲与众生之乐也,即菩萨之大慈心。何得谓念佛是小乘,而非大乘耶?(12)念佛得成佛道:念佛之人,而得诸佛慈悲之所护念,弥陀愿力之所摄持,命终往生,径登不退,任运进修,直至成佛。《弥陀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 观一生补处之句,一经往生,即是最后身,岂不是一生即得成佛耶?此乃约事而言。若约理说,“念佛功深,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圆融,自他无二,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证唯心净土,见自性弥陀,即成佛道,其圆顿为何如耶?”(圆瑛大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