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以智慧观想著佛的境界

来源: 发表人: 2023-10-04 浏览量:388

以智慧观想著佛的境界

       无相礼:以智慧观想著佛的境界,远离‘能礼’‘所礼’之相,而不起‘礼佛’之执著。须知‘所礼之佛’是真空无相的,而‘能礼之智’亦是真空无相的。如是观想,方能深入法性,而获得礼佛的真实利益。我们知道:第一种‘我慢礼’,第二种‘求名礼’,都是不对的。第三种‘恭敬礼’才是对的。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假若礼佛之时,只有‘恭敬’之心,而不进修‘无相’之观,则将会引生‘新的我慢’‘新的求名’之念的!因为我们但求精进礼佛,不修真空观想,自然尔然会‘著相’的。一有‘著相’之心,就会觉著自己能修行,肯用功,每天每天都在拜许多拜。由是又会觉著他人皆不修行,不肯用功,都不如我。我们想想看: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不是‘我慢’吗?!又因为自己觉得了不起,逢人便要表示一下,我天天在拜多少拜的佛,这不是‘求名’吗?!拜佛有拜佛的功德,能作‘无相观’更有无量的功德!设若不进修‘无相观’,而只知恭敬拜佛,则恐将引生我慢求名之心。如是则将功德翻成烦恼!岂不是太冤枉了吗?

  五、起用礼:由于以前所修之‘无相观’,而悟到诸法无‘能’无‘所’,这是得到了‘真空理体’。须知‘真空不空’,从体起用,观想到能礼之人,所礼之佛,犹如影像,普遍一切;才能达到‘妙有’的境界哩。

  六、内观礼:前面的‘依体起用’‘从空入假’,高深是很高深了;但是应当再进一步的观想:自己具有的觉性,便是法身真佛。一一礼拜,只是自己礼拜自己的法身佛,不必向外求佛。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妤在灵山塔下修’。就是这种道理。

  七、实相礼:上来所讲的第三种礼,乃至第六种礼,虽然一步比一步深奥;但仍存有自他内外之差别相。今此一礼,观入‘实相’。实相平等,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不二。不住于法,而常礼诸佛;真是玄之又玄了。

  以上七种礼,乃勒那三藏所定。以下三种礼,是清凉国师所加。

  八、大悲礼:以前之礼,虽然观智圆明,尚未显示大悲利生。故此一礼,以明‘同体大悲’之心;随一一礼,皆普代众生礼;方堪称为菩萨之礼了。

  九、总摄礼:谓融摄前六门由浅至深之礼,以为一种观想。前面所讲的八种礼,为甚么只融摄六门呢?因为第一第二,不合礼仪,所以除去不用。现在将第三至第八,总为融摄起来:谓凡欲礼敬者:先须五体投地,殷重接足——即是第三恭敬礼。继之深入法性,离能礼所礼之相——即是第四无相礼。再继之以普运身心,礼不可礼之佛——即是第五起用礼。进一步观想:但礼内佛,不向外求—即是第六内观礼。更进一步观想;若内若外,同一实相——即是第七实相礼。若能随一一礼,普代众生——即是第八大悲礼。将这六种礼,融为一种观想,便谓之‘总摄礼’了。

  十、无尽礼:观入‘帝网珠’的境界,能礼之自身,与所礼之佛,皆重重无尽。若依此礼,则一一礼,皆有无尽的功德。倘若不修此种观想,虽终日礼佛,实徒自疲劳而已!

  2、礼敬诸佛的利益

  有人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何必一定要礼敬诸佛呢?

  这话说的是不错,不过我们须要细心的研究一下;既然每一种法门,都可以入道:那么世尊只要说一种法门,令我们入道就好了;又何必广说八万四千法门呢?这是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之故。烦恼如病,法门如药。有了何种病,即用何种药对治。把病治好了,即是得到了药的利益。修行佛法,也是这样的;有了甚么烦恼,即用甚么法门对治。把烦恼治好了,即是得到了法门的利益。

  礼敬诸佛,是对治‘我慢障’令得尊贵身的。因为众生执若有‘我’,故于他人生起高慢之心。‘慢’因‘我’起,故名‘我慢’。我慢能障佛道,故名‘我慢障’。唯识论说:‘云何为慢?恃已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这是总释‘慢’字的意义。若详解‘慢’的种类,则有七种:

  一、‘单慢’:以自己与他人相比较,他人劣于自己者,则谓自己胜于他人。他人于自己相等者,则谓自己等于他人。这虽然比较的没有错,但因内怀‘高举’之心,所以叫‘单慢’。

  二、‘过慢’:他人于自己相等者,硬说自己胜。他人本来胜过自己,而偏说与自己相等。这种过分的慢心,所以叫‘过慢’。

  三、‘慢过慢’:他人本来胜过自己,而翻过来说自己胜过他人!这比‘过慢’更加过分,所以叫‘慢过慢’。

  四、‘我慢’:这是七种慢的根本慢。内执有‘我’,则一切人皆不如我。外执有‘我所’,则凡是我所有的,都比他人所有的高上。这就叫‘我慢’。

  五、‘增上慢’:增上者强盛之义、。因‘我慢’未除,于精进修行之时,得一种‘相似境界’,便谓已证圣果。这叫著「增上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