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明朗
(1)(高明)指德行高尚,智慧明朗。
(2)(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二百一十亿’并不是具体的数字,佛法中常以七、十、十六、二十一等数字代表大圆满。此处是代表尽虚空中所有的诸佛世界。
(3)(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功’是所修的因,‘德’是所得的果;‘功德’是指诸佛国土中的事理因果。‘严净’是指诸佛国土的人事、物质一切的环境清净美好。‘广大’是指国土的大小。‘圆满’是指诸佛世界的美好而无缺欠。
(4)(应)满足的意思。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1)。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2),思惟究竟(3)。便一其心(4),选择所欲,结得(5)大愿。
《解》法藏比丘求学的时候,对佛所介绍诸佛世界种种的现象,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发起了无上殊胜大愿;并且对于诸佛世界天人的善恶,国土粗妙等,他都能够了解得很彻底,于是就一心选择自己所希望的清净美好的世界,形成了他伟大无比的‘四十八大愿’。
《注》
(1)(殊胜之愿)就是下一品所讲的四十八愿。
(2)(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彼’指十方三世诸佛刹土。‘天人善恶’指人事环境(正报)。‘国土粗妙’指物质环境(依报)。
(3)(思惟究竟)是了解得彻底。
(4)(便一其心)即一心,心无异念。
(5)(结得)形成的意思。
精勤求索(1)。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2)。于彼二十一俱胝(3)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解》法藏比丘立定大愿之后,精勤不懈怠的学习求索,总是为了给一切众生提供一个修习的好环境。于是恭敬慎重,一心专注奉持佛的教导。经过五劫长久的时间,修积功德。对于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的功德庄严、因缘、果报,都能够明了通达,就好像面对一个佛刹那样清楚明白。他所建立的西方极乐世界自然就超过了一切诸佛国土。
《注》
(1)(求索)是寻求探索。
(2)(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修’是修行,‘习’为学习,‘功德’是指修习所成就的四十八愿。这是说法藏比丘用五劫的时间来修行学习成就四十八愿,帮助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修证佛果。
(3)(二十一俱胝)‘二十一’表圆满的意思,‘俱胝’是印度话,中文是‘千万’。‘二十一俱胝’就是前面经文所说的二百一十亿。
既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礼足(1),绕佛三匝(2),合掌而住(3)。白言世尊。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4)。
《解》法藏比丘在完成了摄取佛国(极乐世界)的具体大愿之后,他又来到老师世间自在王佛面前,稽首礼足,然后绕佛三圈,行最敬礼,站立合掌说:我已成就了庄严的极乐世界(依报庄严),同时我已成就了最极清净的修持(正报庄严)。
《注》
(1)(稽首礼足)是佛教最恭敬的礼节。‘稽首’是头面著地,‘礼足’将头接触佛足。
(2)(绕佛三匝)绕佛三圈,这也是古印度最恭敬的礼俗。
(3)(合掌而住)‘住’是站住。‘合掌而住’是两手合十站住,合十表一心恭敬。
(4)(清净之行)谓心离杂念,身心、境界皆清净的行持。
佛言善哉!今正是时。汝应具说(1),令众(2)欢喜。亦令大众(3),闻是法已,得大善利(4)。能于佛刹(5),修习摄受(6)满足无量大愿(7)。
《解》佛赞叹法藏比丘:今天正是时候,你应该具体说明,让你的同学、大众们欢喜,也让与会的大众以及将来有机缘听到这一部经法的大众们,得到一生平等成佛的大善利。十方众生生到极乐世界,修习摄受来满足自己成佛的大愿,也满足你普度众生的大愿。
《注》
(1)(汝应具说)‘汝’是‘你’的意思,‘具说’是具体说明。
(2)(令众)‘令’是‘让’的意思,‘众’指法藏比丘的同学。
(3)(大众)这里的‘大众’是指在会的菩萨、声闻及将来一切有缘见闻此经的众生。
(4)(大善利)指‘十念必生,不退成佛’的弥陀本愿,能令十方众生当生皆得平等究竟圆满的解脱。
(5)(佛刹)此处即是指极乐世界。
(6)(摄受)‘摄’是摄取,‘受’为受持。是说摄取弥陀本愿,加以修持成为自己的功德。
(7)(满足无量大愿)满足众生往生净土一愿,所有一切大愿都得到满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