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总结全经大意

来源: 发表人: 2023-10-01 浏览量:440

总结全经大意

 
  摘自净空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这句话非常重要。上面世尊所说的这八桩事情,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们他们所觉悟的。我们虽然是凡夫,有缘接触到、听到、看到,应当向佛菩萨学习,也要有这样的觉悟。想想前面佛给我们讲的八桩事情,第一条是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肯定凡夫“心是恶源,形为罪薮”。换句话说,就像“忏悔偈”里所讲的,六道凡夫“往昔所造诸恶业”,古大德说:如果这个罪业要是有形相的话,形相再小,像微尘一样,过去生生世世所造的罪业,尽虚空都容纳不下。这个话是真的,决定不为过。罪从哪里生的?从心生,这个心就是妄想、念头,从这里生的;我们这个身体是造作罪业的工具,“形为罪薮”。我们一定要了解,这就是六道轮回、生死不断的第一个因素。妄念从哪里生的?从欲望里面生的,从多求里面生的。所以第二条跟第三条,佛教给我们“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就是过诸佛菩萨的生活。“多求”确确实实是增长罪业,所以佛教我们要知足、要安贫、要乐道、要懂得求智慧。

  说到这个地方,使我想到我从前亲近李老师,李老师一生过最低水平的生活,他的学生几十万人,学生有没有照顾他?学生照顾得非常周到,但是他并不接受,依旧过他清苦的生活。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他做榜样、做示范给后学的人看,我看出他的门道,所以我向他学习,我学了八个月,我才向他报告。先从生活上下手,一天吃一餐。他问我:“你八个月了,感觉身体跟从前有没有什么差别?”“我觉得没有差别,很正常。”他把桌子一拍:“永远这样下去!一生不求人,人到无求品自高。”真正生活的营养是什么?各人不一样,营养是能量的补充。每一个人身体不相同,就像现在你们看到路上的汽车,有省油的、有耗油的,不相同。耗油的,你补充的能量少了,它就开不动;省油的,一点点能量,它就能用很久,我们要懂这个道理。

  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消耗在妄想上,妄念多的人、欲望多的人、贪求多的人,他必须要大能量去补充。心地清净、没有欲望、没有所求,心是清净的,他消耗的能量很少,所以一点点的饮食,他就能维系,就很正常,他活得很幸福、很快乐,这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劳心、劳力消耗能量非常有限;“妄想”可不得了,从早到晚,昼夜不间断,尤其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这种念头消耗的能量最大。懂得这个道理,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知足、安贫、乐道”,你才真正能体会得、你才真正能向往、真正想学着去做,对自己带来大利益。

  经上第四条教导我们“懈怠坠落”,这是一句非常严重的警告。佛劝导我们要精进、要断烦恼、要伏魔障,伏魔障就是决定不受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劝导我们要广学多闻、要成就智慧辩才、要发心教化众生,行菩萨道。第六条教导我们“贫苦多怨”,我们肯定佛说这句话的意思着重在伦理道德、戒定智慧。“贫苦”并不指物质上的受用,而是着重在精神上的觉悟,不觉悟是真正的贫苦。所以佛陀为我们所示现的,我们能够体会得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他过的物质生活比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还要贫苦,颜回贫苦还有一间茅草屋,释迦牟尼佛连个茅篷都没有,树下一宿。由此可知,佛所讲的“贫苦多怨”不是指物质生活,而是指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再苦,精神生活乐,物质也就不以为苦。世间人以为苦,那是以世间人自己的标准,他不是觉悟人的标准,觉悟人的标准跟我们的标准不一样,觉悟人的标准是“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里头有真乐。他看到我们世间人有房屋、有田宅、有妻子儿女,他认为这叫家累,这是累赘,这个苦!而我们世间人在苦里面,不知道这个是苦。

  我昨天从外面看到有一张醒世图,那个醒世图非常有意味。这幅画是在台南开元寺客堂里面,我早年到那边去参观,在客堂里面看到这张画,我用相机把它照下来,这是照下来的照片放大影印的,原本的这张画在开元寺。说这桩事情大概也有三十多年,三十多年我照的这张照片,很值得人去体会、去觉悟。佛菩萨眼睛里看这个情形,这是苦,这不是乐。所以佛教人“志愿出家”、“不染世乐”,世乐是苦之根源。世间哪有乐?佛讲乐是坏苦,因为它不能永恒的存在,到乐产生变化的时候,你的苦就来了。所以佛讲“世间苦”,有苦苦、有坏苦、有行苦,三界统苦,哪有乐!为什么会有苦?你贫乏,你贫于道德、贫于戒定、贫于智慧,所以你才会有苦。

  佛教导我们“当行布施”,财布施,财用不缺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他一无所有,他每天衣食所需不缺乏。为什么不缺乏?他天天在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释迦牟尼佛一分钱都没有,修什么财布施?修内财布施。内财是这个身体,“身体”为一切众生做好样子,这是布施;“口”为一切众生说法,这是布施;“念”,念念当中想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他身语意三业都在布施,这是内财布施,所得的功德(这不是说福德)超过外财的布施。他每天在做的就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诸位仔细去观察、仔细去思惟,释迦牟尼佛每天是不是都干这些事情?财、法、无畏三种布施,所以他的果报:财用不缺乏、智慧天天增长、健康长寿,他的长寿是无量寿,确确实实自在快乐。九法界众生不能跟佛相比,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他教我们布施,他带头做。布施要“等念冤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你的布施才能做到圆满。

  在第七条,佛教我们“不染世乐”,这个世间一切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决定不能够贪染。在大乘法里面,菩萨示现,为了要接引众生,在形象上与众生和光同尘,那就讲到四摄法。心地染不染着?决定不染着。如果心地染着,是凡夫,不但度不了众生,肯定被众生度跑掉,这个现象自古以来太多太多了。我们初学佛的时候,老师一再警告:你们到外面讲经说法,去度众生,要小心被众生度跑掉。我出家的时候,给我剃度的师父,年龄跟我差不多大,到第二年他就还俗了,被在家一个女徒弟度走了。这个现象多,太多太多了!所以,这个事情很不容易。你自己没有定力、没有智慧,非常容易染上名闻利养。最明显的是贡高我慢,自以为很了不起,别人都不如我。贡高我慢是烦恼,不是智慧,古来真正修行的大德都不能够避免。我上次讲《八大人觉经》后面有个故事,我不提了,诸位可以看看。

  我们同学都知道《慈悲三昧水忏》,你看看里面讲的悟达国师,十世高僧,相当不容易。十世,在轮回里头十次,他都没有迷惑,转世之后他还能够出家、还能够修行,而且都有成就,没有迷失本性,谈何容易!到第十世的时候,做了皇帝的老师,国师,皇上送他一个沉香宝座,他一念傲慢心起来,觉得这是非常光荣的,哪一个出家人也得不到!这一念傲慢心起来,护法神离开了。护法神是非常公正的,他没有情面好说,你真有道行,他就护持你;你稍稍有一点烦恼起现行,道行失掉,他就走了。护法神一走,他的冤亲债主找到身上来了。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结,我们必须要了解,悟达国师这桩事情是我们最好的一面镜子。

  这个冤家对头跟了他十几世,因为他都有道行、都有护法神保护,没有办法贴近。这个机会来了,他傲慢心生起来,自己觉得很荣耀。护法神一离开,这个冤亲债主找到身上,害了一个人面疮,几乎把命送掉!你们看《慈悲三昧水忏》的缘起,你就晓得。现在一般人,我们道行比不上悟达国师,但是贡高我慢、造作罪业、跟众生结冤仇,超过悟达国师太多,可是你想:“悟达国师害了人面疮,我没有害,大概我比悟达国师要高多了,悟达国师不如我。”没错,悟达国师那是别业、别报,我们现在造作一切罪业,恐怕这几年老天爷要跟你算总帐,你无量无边冤亲债主统统一起来了,看你有没有能力招架?在今天的社会,不是个别来算帐,时节因缘到的时候,所有冤亲债主一起来算总帐,我们要了解这些事实真相。

  世间五欲六尘,那是诱惑,那是魔,财色名食睡没有一样不是妖魔鬼怪。你只要染上它,你绝对没有好日子过。菩萨有戒定慧,他可以利用这些世法来做佛事,就是利用这些因缘来接引众生、来启发众生、来教化众生、来觉悟众生,这是正确的。可以用它,不能够沾染。到什么时候可以利用五欲六尘来弘法利生?自己确确实实在五欲六尘里面断尽,决定不会起心动念,绝对不会起贪瞋痴慢,这个时候可以。在中国最著名的是济公活佛,济公活佛确实有这个人,不是假的。《高僧传》里面有济公长老的传记,他的传记还写得特别详细,有四卷,我们看许多高僧大德的传记短短的一篇,他有四卷。那种功夫,行!我们没有那种功夫、没有那种德能,那你得小心谨慎,你要是堕落了,没人救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