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的烟酒茶
今年的父亲节照例看到了许多怀念父亲的文章,我深有感触。父亲离世已有十三年了,我每每也有写点什么的冲动,但又不知从何下笔。就说父亲节吧,父亲活着的时候中国还没有“父亲节”一说,这到要拜洋人所赐,此事有点滑稽,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家规、孝道、父道、礼仪那是最为中国人所重视的,特别是古代,父亲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和地位是不可憾动的,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怎么就没有一个相应的彰显其重要地位的固定纪念日呢?!所以父亲活着的时候没有享受到父亲节,其实就是没给我们做子女的表彰父亲重要性仪式的机会。
父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是很立体的,他既有他们那个年代一个老共产党员受党的培养和教育、矢志不渝的追求理想和信念的坚持,还有为了工作一心一意、奋不顾家的表现,同时他又是一个幽默乐观的人,是个有情有趣的人。父亲在生活中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烟酒茶的嗜好,他的这个嗜好在我们家亲朋好友中那是拔得头筹、无人企及的,我就说说老爸的烟酒茶吧!
登峰造极的烟
父亲出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他生活的年代男人抽烟不说是天经地义,也好像是理所应当。据说父亲十几岁就被送到王爷庙(现在的内蒙兴安盟)读书,当时社会动荡,日本侵略中国,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又发动内战,所以父亲初中没毕业就参加了工作。父亲经常开玩笑说:我是咱家四口人(母亲、弟弟和我)中学历最低的。但是父亲写得一笔好字,我们望尘莫及。父亲他们那一代人,能有几个人在学堂里完完整整从小学念到大学毕业,还不都是后来在工作中学本领,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他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大概是从辽宁农村老家出来学习工作见了世面,发型也变成了“分头”,又学会了抽烟。过年回老家探亲,梳着分头的父亲不敢摘帽子,想抽烟也不敢明目张胆。其实父亲的父亲已经去世了,没有了父亲的管束却还有爷爷的家规,当时是父亲的爷爷管家,那是个有点严厉的老头儿。一天父亲抽着烟和家里人聊天,没防备爷爷走了进来,灭烟是来不及了,只好把手背到后边,一回儿一股烟就从父亲的背后冒了出来,屋里很静,父亲尴尬着,爷爷很生气,一句话没说,沉着脸走了出去,可把父亲吓坏了。
对待“分头”就宽松多了,一天,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饭,爷爷忽然说:“咱家谁吃饭不摘帽子呀?”父亲有俩个弟弟,也就是我的二叔和老叔,当时老叔年龄小,不知道爷爷的用意,紧接着爷爷的话茬儿说:“我大哥呗。” 把大家逗乐了。
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理解老辈人的规矩了,那时家里只要父母在、爷爷奶奶在,做子女的就没有了话语权,一切都由家长做主,让你读书才能读书,让你务农你就得务农,让你娶谁家的姑娘你必须娶谁家的姑娘,由此形成一代服从一代、一辈孝顺一辈的家长式家规。父亲之所以忐忑,是因为抽洋烟、梳“分头”没得到允许。也许是父亲已经工作了的原因,他爷爷算是默许了。
我从记事起,父亲手里就拿着一根烟不停地抽,右手的食指和中指都被熏黄了。每逢家里来了客人又偏巧没有烟了,我就被父亲抓差去买烟,我乐得干这个差事,因为买烟剩了钱还可以买点糖块之类的零嘴儿吃。我记得给父亲买烟从来不论盒,只论包(一包10盒)。他那时抽“迎春”牌烟,蓝色的盒面上有一朵迎春花,很好看,贰角捌分钱一盒。还抽过“海河”“大前门”,之后抽什么牌子的我倒忘了,独独对“迎春烟”记忆犹新,那是父亲抽得时间最长的烟,在我青少年的记忆里它是和父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父亲的地方就有它。
我记得父亲的嗜烟还有个特点,一支烟抽完不掐灭用它再点上一支,连着抽;有时剩个烟头,再拿一支烟在桌子上弹两下,把烟丝往下挤挤,再把烟头接上,连烟头都不浪费了,抽着很过瘾。如果在街上遇到熟人,先递烟的肯定是父亲。如果家里来了客人,父亲欢迎人家的表现就是一根接着一根的递烟,直到把客人抽得连连摆手说:不抽了,不抽了,今天抽太多了。有的摇着头说:不抽了,都抽迷糊了(晕了)。
父亲还曾给我们“炫耀”过他的幽默,说是有人问他:“你这么能抽烟,一天得抽几盒呀?”父亲回答:“不多,两天一盒。”“噢,两天一盒是不多。”父亲:“火柴。”够幽默。
父亲就这样几乎是抽了一辈子烟,直到近七十岁才戒了,因为要做个手术。父亲能戒烟我们谁都没想到,大概他自己也没想到。他抽烟的年代人们没有什么健康意识,不知道吸烟对身体有那么大伤害,后来知道了吸烟的危害,家人多次劝他戒烟,他烦了,给我们撂下两句话:谁戒我都不戒;宁可戒饭也不戒烟。态度之坚决让我们无话可说。父亲吸烟给他的健康埋下了隐患,他七十五岁去世,终于心脑血管疾病。
父亲烟戒得很释然,我很长时间都不以为是真的,不相信视吸烟如命的父亲怎么就云淡风轻的把烟戒掉了?现在想来父亲是个很隐忍的人,很多事情包括痛苦他都埋在心里,不轻易表现出来。戒烟应该不是件容易的事,不然怎么有那么多人想戒戒不掉呢。我以为烟于父亲有些含义,比如大环境下他的如流,不过没有把握好度。还有他的人生经历,他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所走过的曲折路径,作为公职人员他有理想、责任、义务、担当,作为一个人他还有欢乐、痛苦、悲伤、隐忍,不一而足。我记得他经常出差,八十年代之前呼盟归属黑龙江省,他就往哈尔滨及全国各地跑调粮,解决呼盟吃粮问题,当时全国性的粮食紧张,想想就知这份工作的艰难和责任。“文化大革命”被打成“内人党”,纠斗,靠边站,承受的是肉体的痛苦、精神的迷茫。之后的领导工作也让他尽费心力,可是我们从没有听到过抱怨,就是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做人,也带给我们满满的正能量。他也食得人间烟火,就让吸烟成为了自己释放压力、表达喜怒哀乐的通道。
把握有度的酒
比较现在泛滥的这个文化、那个文化,酒文化可称之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所谓“无酒不成席”、“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壮英雄胆”、“把酒言欢”、“斗酒诗百篇”、“酒越喝越厚,钱越耍越薄”等等,足见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它不分古今,不限阶层,人人都可享用,但也不是人人都能达到文化的层次。在父亲对烟酒茶的嗜好中唯有酒最接近文化层面:生活中一定要有酒,酒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可自享自乐,还可以借酒浇愁,只是能把握有度。 父亲工作的年代应酬很少,也很少有下饭店之事,这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准有直接关系。 但是父亲还是有些应酬的,可能与他在人事部门的工作性质有关,工作上的迎来送往总是有的,单位有食堂,炒几个菜就是工作餐了。我印象中有那么两三次父亲喝高了,一次晚上回来重重打开门,左右摇晃着一头扎到炕上就睡着了。还有一次喝吐了,折腾半天。我那时十多岁,着实吓够呛,以后父亲再晚回来我就赶紧看看是不是在打晃,还真是没让我失望,这种事寥寥无几。现在想起来到让我颇感有趣,父亲的这几次醉酒是遇上怎样的同事或朋友,让他“一举累十觞”,“感子故意长”呢?!
父亲特别喜欢请朋友来家里做客,也不管家里是否有准备,经常突然袭击,这很受母亲的抱怨,母亲倒不是怕吃怕喝,而是怕仓促之下慢待了客人,面子过不去。父亲依然故我,那时候物质贫乏,不像现在鸡鸭鱼肉海鲜想吃就有,那时准备五六个菜很费劲,父亲有两个待客的保留菜:花生米和香肠,省事、好买,就这两样菜平时也不经常吃得到,这两个菜一直跟随到他晚年,只要家里来客人我们心里都有数肯定有这两样菜,我们还经常背地里取笑呢 。花生米、香肠,加上家里淹的咸鸡蛋,再炒几个菜,一般都要凑六个菜,这在我们看来已经很丰富了,也很眼馋,但是有客人来我和弟弟是不能上桌的,要等客人吃完饭,我们才能吃剩下的,那也很满足了。
家里来了亲朋好友那是父亲最高兴的事了,那种高兴溢于言表,里里外外张张罗罗,其实这是父亲品格所使然:亲切、善良、敦厚、大方。每每这时,父亲就要比平时多喝些酒,有时客人还没陪完呢,自己就睡着了。
父亲担任领导职务后迎来送往、下基层诸事多起来,而对酒局的把控愈有了自己的经验,比如需要有领导参加的宴请父亲一般是开局和结尾在场,中间借故离开,意思是让大家喝得尽兴些,不会因为有领导在场受拘束。这时父亲或去收发室跟打更老头聊聊天,或去锅炉房跟锅炉工唠唠嗑,从不摆架子,他经常这样。到基层也是如此,喝一会儿酒就借故出去,这儿瞅瞅,那儿转转,既了解了情况,还躲了酒。这是我非常佩服父亲的地方。
堪称“牛饮”之茶
记得《红楼梦》中妙玉招待黛玉、宝钗们喝茶时有著名的论述,大意是喝茶既要讲究茶品,还要讲究水和茶具。喝茶时要小杯装、小口啜,如果大杯装水、大口喝茶那便是“牛饮”。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在解读《红楼梦》时说:读《红楼梦》每每读到这里都很不好意思,有“牛饮”之嫌。妙玉的这段文字是曹雪芹为刻画妙玉的“高”、妙玉的“洁”而着笔的,按照妙玉的论断世上绝大多数人都得归为“牛饮”之列,父亲可堪入列。
父亲只喝红茶,从年轻喝到老,不讲究茶品,什么品级的都喝过,最好的和最差的喝得少,多数时候喝中等偏下的茶,这样的饮茶习惯和他年轻时生活状况和物质贫乏有关,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习惯也改变不了啦。到是母亲喝茶有些品位,上班时就喜欢喝点茉莉花茶,少而精。后来喝绿茶像龙井、黄山毛峰,前年我们去三亚母亲还专门买了当地特产五指山绿茶自己留点品尝,还带些送给亲朋好友,红茶喝点铁观音、金骏眉。
父亲喝茶的标准只有一个——酽,沏出来的茶是黑红色的,有点苦,茶放少了他嫌不够味儿。其实现在看来这是不符合养生之道的,但那时大家都不懂,即使后来知道了也积习难改。
父亲不止自己喝酽茶,待客也是如此,他总觉得茶放少了是慢待客人,殊不知他沏的茶多数人都喝不下去,能喝下的寥寥无几,勉强喝的是给他面子,可父亲就是把握不好,总是酽茶待客。我的二姨父就经常讲这样一件事:那是他们都上班的时候,二姨父来海拉尔办事,办完事就到父亲的单位看看父亲,父亲给他沏了杯茶,二姨父喝了,当时没说什么。后来只要有机会二姨父就拿这件事挤兑父亲:“我去看你,你是给我沏了茶,可那茶能喝吗,太苦了,不喝吧,还渴,你是不想给我喝呀!”说完,俩人一起笑。
父亲喝茶成瘾,早餐无论是喝粥还是喝奶茶,都不影响他喝茶。有时母亲提醒他:早晨喝奶茶了,你还沏茶呀?父亲就说:这是两码事。父亲每天早餐后,用他的专属大茶杯沏上一杯酽茶,从早晨喝到晚上,最后水也喝清亮了,一天的茶就结束了,天天如此,年复一年,从未间断。
父亲离开我们十三年了,岁月匆匆割舍不断骨肉亲情,回忆父亲我选择了他生活中的片段且是富有男子气概的烟酒茶为话题,想表现一个有生活气息的老爸。其实说起父亲还有好多话题,比如他的为官之道,他对子女的影响和教育,他的孝悌观等,就留待以后慢慢回忆吧!
2019.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