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德放飞气球做试验
林俊德20世纪60年代从浙江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嘉兴市工学院任教。但他没想到,一纸电报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他被告知,将和其他一些有志青年一起去搞核试验,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此时的林俊德特别兴奋,深深地感到他的人生已经同祖国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久,林俊德被任命为科研课题组组长,从事冲击波机测仪器研究。 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极可能因为受到核爆炸自身的干扰而测不到数据,因此仪器研制难度很大。当时,中国人没有见过核爆炸,谁也不知道核爆炸的冲击波该怎么去测量。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决定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研制适合当时国情的新型仪器。
在仪器调研中林俊德发现,常规气象自动记录仪是采用钟表机构传动的,它在极大的冲击波干扰下仍能准确计时。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心中萌发了:他决心尝试用钟表机构作动力,搞中国自己的冲击波压力测试仪。经过一年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中国第一批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诞生了。19 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最完整可靠的冲击波数据就是来自基地自己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
从此,在后来的一系列核试验中,到处留下这种轻便可靠的“小罐子”仪器的足迹。
那年的冬天,天气奇冷。又一次新的试验将要进行。高空冲击波测量仪器必须能在-50℃至-60℃的低温下可靠工作,驻地当时没有能做这种实验的低温箱,到内地做实验必将延误研制周期。怎么办?为了万无一失,林俊德带领课题组赶制了许多仪器,一个一个地让氢气球放飞到高空进行低温考核,每做一次放飞实验都要动员几 十个人在数十公里范围的戈壁滩上把仪器找回来分析。他们就这样顽强地工作,终于完成了仪器研制任务。在原子弹爆炸后他们又穿上防护服,对仪器落区进行拉网式搜索,终于把在试验中放飞的压力自记仪找了回来。
林俊德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伴随着中国大气层核试验走过了它艰难而辉煌的历程,依靠它中国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冲击波机测体系,实现了从地面到万米高空、从距爆心数十米到距爆心数百公里的核爆炸冲击波测量,完整地积累了我国核试验冲击波数据,其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