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学学生战斗在一二·九运动中《20》
邹高清、黄习知在天津沦陷后和天津同学三十余人沿津浦线南下到南京,他们建立了“天津流亡同学抗敌后援会”,由邹高清、刘济光(刘瑞方)、孙鸿志,黄习知、王爱珍(薛明)五位同学组成执委会,邹高清任主任。大约一周后,北平的大批同学到了南京,建立了“平津同学会”。
国民党当局为了阻止学生参加抗战,对到南京的流亡学生提出两条办法:一是问各地读书或回原校。二是如参加抗战工作,就要到国民党青年战地服务训练班里受训。在此情况下,部分同学奔赴各个抗日前线,一部分同学回到学校,一部分同学参加了青年战地服务训练班。当他们知道训练班是专为国民党服务时,不少人立即离开它,走上我党领导的抗日战场,如北洋同学黄习知、李恒林,分别参加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太行区党领导的干部学院。
于奇、任学敏、郝庆礼(郝执斋)马振欧(马奔)、孟庆沆(王自新)到冀中参加了八路军吕正操部队,张培疆参加了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工作。牛宝印也回到了山东家乡与北平学生宋心田、芦之谓建立“民先”,组织武装抗日。西安“临大”成立后,牛宝印义回到学校。
张蔚、贾克昌、张佩怀等同学先后到达陕西。在西北青训班学习后,分配到山西抗日前线续范亭领导的暂编一师。朱树荣、张沛在“七七”事变后到太原,参加新军暂一师二队,从事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去延安先期到达延安工作的,还有张多疆和付景洪。刘讷原在北平西山疗养院养病,北平失陷后,就转移到武汉,和在武汉大学任教的冯有中汇合在一起,投入抗日救亡活动。
已经在国民党统治区任职的同学,弃职奔赴抗日根据地的有孙艳清、何英芹(何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