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张老与烟台教改实验区的几件事
忆张老与烟台教改实验区的几件事
高远良
(2012年1月15日)
作者:高远良,山东省烟台市教育局,邮编264003,邮箱ytggwjjz@163.com;曾任烟台市教育局长。(另,性别男,1946年1月出生,籍贯山东烟台。)
内容摘要: 回忆 张承先;忆张老与烟台教改实验区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几件事,内含两任副总理的关怀:万里委托当顾问,李岚清总结推广。
正文:
张承先同志离开我们一年了,大家还是习惯称他张老。1月上旬,张老的爱人朱慧同志来烟台大学参加张承先同志铜像落成暨“承先图书馆”揭牌仪式,送别时,烟大办公室姚主任约我写一篇对张老的回忆。一时间思绪万千。张老从1984年担任烟台教育改革实验区顾问到1997年来烟台出席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期间多次来烟台指导工作,我有幸先后任市教育部门副职、正职,多次奉命陪同和聆听教诲,张老那富有使命感和远见卓识的慈祥长者音容时常浮现在眼前。
(一)
记得1994年烟大十年校庆,我跟随人大佘荣福副主任和李皆荣副市长陪同张老到烟大,那次从北京来的不仅有北大、清华的同志,老市委书记王济夫同志也回来了。当时,烟大经过10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张老看了很高兴,当听到烟大领导汇报法律、建筑、机电等专业已开始具有特色时,接着插问:“烟台的农村腹地大,食品等农副产品加工专业办得怎么样?”可见他对高校与地方经济结合的重视。他常说,烟台教改实验区就是要以四化建设为目标,建立经科教结合的体制和机制,这其中,高等教育是龙头,中小学教育是基础,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是两翼。说到龙头,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烟台这类地级市办综合大学可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烟台大学是当时分管教育的、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万里让教育部特批的,据说他点头批的第二所大学是宁波大学,他再次来烟台时山东有市地请批大学,他说,不管了,直接找教育部吧。为了办好烟大,指派张老担任名誉校长,协调清华、北大援建烟大,张老多次亲自参加两校的援建会议。市里集资8100万元,征地980亩;省管正常经费。省里一位领导私下说,你们烟台办大学给省里添了多少麻烦,增加这么个规模,把省里哪一所大学扩建一下就行了;说归说,他还是内行地提议并操办请清华、北大代培研究生师资班,解决了烟大发展的大事。
抓高等教育的第二件事是扩建烟台师范学院,现在是鲁东大学,当时是师专,由烟台市投资扩征土地350亩。张老说:“烟台教改实验区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来源,这个决心要下。”市委副书记李殿魁同志亲自抓。当时没有土地财政一说,征地补偿财政缺钱,动员各县市区上缴部分农村教育费附加共同承担;村里青年劳动力就业安置,压给劳动部门和若干企业想办法;还有征地范围内酱油厂要搬迁,等等,诸多问题不光麻烦难缠,而且变着法儿要掏钱,时任市长董传周同志说:少说也得2000万。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
回想起来,从1984年到现在近28年,烟大、鲁东大学的规模都从在校生几千发展到几万;烟台一个地级市由几所大学发展到有十几所的大学群;从省内由烟台大学到青岛大学、济南大学、聊城大学、临沂大学,直到省外以各个市命名的大学遍地而起,这记录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普及过程,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烟大作为烟台教改实验区龙头的作用和影响早已超出了烟台本身。
(二)
张老十分重视烟台教改实验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他说,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现代化建设不仅要靠高级专门人才,还要靠中初级专门人才,靠全体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根据这一指导思想,1984年烟台市教育局首届党代会的报告主题是“三项改革两项建设”: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教育结构,改革教学体制,进行校舍设施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从1984—1992年,在全市城乡中小学进行大规模校舍改造、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同时,中等职业教育经历了艰难与可观的发展。我当时在市教育局分管职业教育,陪同张老视察过多所职业学校,张老充分肯定了烟台第二职业中专“共建共管共育”、栖霞职业中专“联乡联村联户”等单位的经验,但总体上不太满意,有一次对佘荣福主任(时任市教育局长)和我说:“你们到平度去看一看,丁日新在那里搞得不错。”丁日新是平度市教育局长,后任人大副主任。我跟随佘主任到平度一看,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占地200亩,在校生2000余人,专业十几个,而我市占地百亩、学生过千的职业中专总共也没有几个,我们下定决心:榜样就在这里,必须迎头赶上!1994年9月,抓住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时机,市教委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调整职业学校布局的意见:合并县城驻地职业中专、职工中专、技工学校、电大分校等职业学校,建设占地200亩、建筑面积4万平米、规模2000人以上的高级职业学校,规格为副县级,建成期限三至五年。市委书记说:那好,就定为副县级,这样每个县市区有三个副县级教育事业单位,党校是干部教育,一中是基础教育,高职是职业教育,各类教育齐了。对于这个决策,张老在教改领导小组会议上说:职业教育发展到现在,加强专业统筹,合理定点,加强骨干学校建设,切实提高质量是很关键的一步,实施重点带动战略,强化职教中心建设,这个思路与决策是正确的。1996年,时任市长任海深同志召开现场会,把高职建设列为市长工程。到1998年底,全市高职建设共投入资金2.1亿元,10所高职占地面积达1826亩,建筑总面积达39万平米,校均在校生规模由4年前的956人增加到1862人,实现高职建设总任务的90%以上。1999年6月,山东省职业学校布局调整经验交流会在烟台召开,与会110人,分两路考察了蓬莱、龙口、莱州、招远、福山、海阳、栖霞和莱阳8所高职,时任省教委副主任齐涛作重要讲话,刘连基副秘书长代表烟台市政府作典型发言。同年9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会议在烟台召开,与会代表140人,考察了蓬龙莱招4所高职,国家教委副主任张天保到会讲话,副市长张心冀代表烟台市政府作典型发言。国家教委这次会起初拟在黑龙江省开,后经比较改到烟台。转过年到了2000年,各个县市基本形成了以高职为龙头,以国办职业中专为骨干,以企业和镇村办职成学校为基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实现了《90年代烟台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陪同张老视察农村成人教育印象最深的是到莱州市小草沟村,时间在1994年8月。小草沟村地处莱州北部山区,村支部书记叫宋学诗,曾经当过民办教师。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秃山,这些年组织村民实施科技推广的“星火计划”和农民培训的“燎原计划”,山上全开成了苹果园,山下全种上了粮食作物、蔬菜和苗木,苹果苗木卖到十几个省供不应求,集体经济发了财,家家户户都富了。张老听了非常高兴,不顾八十高龄,硬是和老伴朱慧同志一起登上了三级扬水的山顶。那时,太阳西下了,阳光辉映着南山、北山、沟底一层层绿荫。张老转着看了一圈,兴奋地说:“星火和燎原计划好哇,小草沟变成了小金沟!”
还有一件事使我终生难忘。也是1994年8月,看过小草沟后,张老说:“我这次来还有一个任务,有关方面搞了个初级中学分文理中学的方案,看看小学后分流有没有必要?”我实话实说:“烟台曾经想试验,没有办成;教育报曾登过胶州市办初级中等职业教育的经验,是不是看看他们的?”他说:“那好,咱们到平度找老丁,让胶州也去。”于是,我陪同张老驱车从莱州赶往平度,青岛市教育局、胶州的同志都到了。我找平度丁主任,把烟台的情况说了,问平度的情况,他说:“只有一个乡镇办了,办不起来。”在座谈会上胶州的同志汇报很实在,说:“开始还可以,现在招生很困难。”张老最后总结说:“我这次来就是调查研究,不带框框,实事求是。大家说得很实际也很实在,我听明白了,看来在经济教育发达地区不适合搞小学后分流,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还是以初中后分流为好。”张老句句落地有声,他那严谨求实、走基层察实情的工作态度和思想作风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三)
对烟台教改实验区的基础教育改革,张老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到过许多中小学视察指导。1985年,烟台开始探索升学制度改革,一是实行小学直升初中,划片入学,取消升学考试,二是在招远市进行“一评二挂”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实验,把升学指标与综合评估挂钩,谋求变升学竞争为办学水平竞争,张老视察后表示支持。在课程与教学过程改革方面,烟台立题进行了“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育科技社会结合的“STS教育”、初中“分类施教、分流培养”等多项教学改革实验,对涌现出来的典型张老一一考察精心指导。他先后两次到龙口实验小学考察语文教学的大量读写,亲自命题看学生作文,并邀请北京的语文专家来考察鉴定。从1995年起,烟台开始探索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决定先易后难,以小学考试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进行素质教育的整体实验,市教委组成课题组,经选点实验、规模实验到区域推广。这场改革在小学取消了考试评价百分制,代之以“等级+特长+鼓励性评语”的学业考试评价制,县乡统考不搞了,分数排名解除了,占中小学总人数过半的50万小学生解放了,儿童的尊严和健康快乐成长有了保障,实施素质教育有了宽松的环境。与此配套的是,修改和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和学校评价制度,使之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原来不少人担心改革会放松教学、降低质量,实践证明,改革对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和教学质量有切实保证,逐步放心了。烟台的经验说明:实施素质教育的区域推进,不仅需要以优化课程、教学过程为核心,以提高教师队伍为保证,而且,需要改革和创新升学制度、考试制度、评价制度,并以此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说,素质教育的基本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由课程、教材、教法组成的教学体制,一个是由升学、考试、评价制度组成的运行机制,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教学制度的基本走向,只有对两者同步进行改革和创新,形成新的教学制度,才能使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之中。张老认真考察了改革实验的示范学校——芝罘区工人子女小学,沉重地对张裕铢校长说:看到你们的改革,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我曾经亲自感受到有的学校因为考试成绩不好,用羞辱的方法刺激孩子让他们长记性,太伤人了。教育评价这个改革,实在太必要了,希望你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推行到底。张老拉着学生的手深情地说,看到你们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学习,爷爷真为你们高兴,这是多么大的享受和幸福,可也许你们并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来得多么不容易,一定要好好珍惜呀。张老当场为学校题词:“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场改革始终得到市委的支持,时任市委书记王树建同志在《烟台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全社会都来支持素质教育》。市政协全体会议作出《支持全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建议案》。
烟台的教育改革引起了国家高层领导的关注。1996年8月2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中南海会议室听取烟台改革实验区建设情况汇报,任海深市长前往,我和教科所长张振国与市政府副秘书长刘连基奉命随同。听完汇报后,李岚清副总理说:烟台教改试验区10多年的配套改革取得了很多经验,我听后感到很有启发。对烟台的改革国务院很重视,这个重视我想已经过两届了,从万里同志开始,他念念不忘这件事,跟我别的事没交待,就是交待了这件事情。我看实验区要继续抓下去,没有终极的真理。我有个想法,就是要进一步完善一下,加大力度再推动一下,明年大体在暑期左右,我们开个会扩大推广。 1997年4月,李岚清副总理到招远市考察教育改革,并与招远的同志以及烟台工人子女小学、龙口实小、莱州实小的校长和教师进行了座谈。之后,诸多报刊对烟台教改实验区的经验进行了采访报道,报道最详实的是《人民教育》《山东教育》。这年9月2至5日,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在烟台召开,时任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书记陈至立、副主任柳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张承先和山东省的领导出席会议,与会代表300余人。李岚清副总理作重要讲话,朱开轩主任作主题报告,柳斌副主任作总结报告。烟台市、招远市分别作了大会经验交流,与会代表参观了芝罘区工人子女小学、龙口实验小学、南山集团教育中心、牟平区大窑中学4处素质教育现场,交流了全国各地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张老在会上做了即席讲话,动情地说:“当年我受万里同志委托当烟台教育实验区顾问,历经十几年,现在向岚清同志交卷,终于了却了我的一份心愿。”1999年6月,改革开放后第3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的主题是:面向21世纪,全面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张老对烟台教改实验区一直有着深深的情结,他在烟台的一些讲话收录在《张承先教育文选》。1999年8月,我奉命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报到前先去张老家拜访,张老嘱咐道:“你全程参与了烟台教改实验区,你得写点什么。”2008年11月,应山东教育社约,为纪念山东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我写了《回忆那次全国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同时写了《县级高级职业学校的由来—烟台教改实验区回忆之二》。这次应烟台大学姚主任之约写了这篇回忆,也作为完成张老生前的嘱咐,并寄托对张老的思念。
写到这里,为了解密张老的烟台情结,我查阅了张老1994年9月13日在烟台市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照录如下:“最后,我想谈谈进一步提高在烟台建立教改实验区的重大意义。烟台教改实验区是一个唯一由中央领导同志确定的全国性实验区,其目的是在沿海经济文化比较发达、领导又重视教育的对外开放地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路子。当时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万里同志分管教育,他当面对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同志交待了这个任务。为了支持烟台教改实验区的建设,中央对烟大投资两千万元购置仪器设备,对烟台教改实验区在七五期间每年拨给四百万元实验费,而且在八五期间又继续拨付三年。所以,烟台教改实验区一定要搞好,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对全国做出贡献。这次全教会提出到本世纪末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框架,烟台教改实验区到本世纪末要拿出实验成果才好向中央交待,才好向国家教委交待,才好向全国各兄弟城市从事教改实验的同志讲话。”回顾这一段历史,我想,张老和烟台教改实验区的同志们做到了尽心尽力,不辱使命。
(作者简介:高远良,1984—1992年任烟台市教育局副
局长,1993—2000年任烟台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本文写于2012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