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明大师和武汉晚报的善缘
第一次见到昌明大师
昌明大师充满慈善和智慧。
2002年,本报启动爱心公益专栏《扶助行动》,主要是组织慈善活动,呼吁社会爱心人士帮助老、弱、病、残等困难弱势群体,开展扶危济困、助学助养等多项公益事业。
2002年7月28日,本报组织“为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活动,我们专门去归元寺拜访了方丈昌明大师。
推门进去,坐在一把旧藤椅上的昌明大师欠欠身,连连招呼我们“快进来,快进来”。见到我们,大师格外亲热。他从纸箱里拿出苹果往我们手里塞:“福果福果,吃了健康。”
当得知我们将集合社会爱心来帮助贫困大学生上学时,老人高兴地说,好事,好事。随后他让侍者铺好宣纸,写下禅味十足的四个大字:“扶助行动”。当我们接过书法条幅时,大师一眼瞥见记者手中的相机,连忙说:“走,到外面一起照张相去。”
特别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拜见完临走时,大师又叫侍者拿出500元钱,说:“我自己也帮帮那些要读书的贫困大学生,也可以让他们来联系我。”
自此,昌明大师记住了武汉晚报的“扶助行动”。这么多年来,只要是我们组织扶危济困的各种慈善活动,大师都倾力支持,凡是我们去求些墨宝进行义卖,筹集善款助学,更是有求必应。
去年9月,大师资助多年的几名贫困学生考上了大学,他还特意委托市佛协同志把名单转到“为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活动组,一起给予资助。
大师盛襄“武汉晚报慈善一日”
自2004年起,每年的9月1日被定为“武汉晚报慈善一日”,由本报全面启动扶残济困、捐资助学等各钟慈善公益活动;同时,还将9月设置为慈善月,“送岗位”、“送健康”、“法律援助”等活动先后展开。
得知本报2004年组织首个“慈善一日”,专门资助贫困中小学生上学活动时,昌明大师非常热心。当时大师身为市佛教协会会长,便积极联络归元禅寺、市佛教协会也积极参与,并在9月1日当天捐赠直径为1.5米、内含999枚子饼的子母“归元素饼”,及一幅“为善最乐”书法作品,进行义卖以筹集善款资助贫困学生。
昌明大师告诉我们,素饼在佛教文化中是吉祥如意和健康长寿的象征,其制作和饼赠有一整套庄严、隆重的仪式,这次是特别为本报“慈善一日”制作的。为了这次慈善义卖活动,禅寺的糕点师傅从做模、选材到烘烤,每个步骤都精细制作。因昌明大师题写“昌法入玄庙,明月照归元”,这枚巨大的子母素饼也因此得名“归元明月”。昌明大师希望通过这类慈善活动呼吁更多的人积极参与,以帮扶贫困学生。
9月1日,“武汉晚报慈善一日”当天,昌明大师虽然腿有微疾,但他却早早来到归元寺山门前,为现场认捐企业、爱心人士及贫困中小学生祈福。
当天,武汉仁爱医院捐款30万元,认购了“归元明月”素饼和昌明大师的一幅“为善最乐”书法作品。
随后,仁爱医院董事会决定向社会捐出素饼,再为贫困中小学生筹集更多学费。
2004年“武汉晚报慈善一日”活动,共筹集了42万余元,资助了1000余名贫困中小学生,昌明大师的热心和义举促使活动获得巨大成功。
到2006年“武汉晚报慈善一日”时,昌明大师虽年近90,仍一如既往热心参与,题写了“为善最乐”、“广结善缘”、“乐善好施”这3幅字,特意在每幅字中都包含一个“善”字,并转交给本报慈善一日活动进行拍卖。昌明大师希望广大企业家、爱心人士能乐善好施,资助贫困学子。“人生最大的希望是向善”也是大师一生坚守的理念。
这一年,本报以“助学改变人生”为主题的“慈善一日”活动,共筹集善款2294.16万元。
大师书法拍卖有求必应
从2002年起,为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本报参与组织了多少场昌明大师书法作品拍卖,已很难统计清楚,但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只要是帮助别人,大师从不吝啬自己的书法作品,他甚至将赠送书法当成播种善果的一个过程,乐此不疲。
昌明大师自幼潜心研习古代名家诸体,书法造诣极深,他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定书法”。由于大师的创建,禅书在当今中国书坛上独树一帜,更是极具收藏价值。大师书法已汇编成《昌明方丈法偈选》、《昌明禅书系列》出版。
去年5月,多位好心人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昌明大师30余幅书画作品捐出,联合本报“扶助行动”通过爱心拍卖、义卖方式筹集善款,以资助贫困中小学生及开展其他慈善公益活动。据其中一位杜女士介绍,大师亲书的“一帆风顺”、“大吉祥”、“明心见性”、“奋进”、“腾飞”等作品,都是他们数十年间收集珍藏的,有的家里仅存几幅,但也积极捐献出来。
去年11月18日,昌明大师用了数十年的木鱼和手写的“财源广进”横幅,经过十多回合叫价,前者被武汉工贸家电以5万元拍得,后者被香港铜锣湾商业广场以8.8万元拍得……筹得的善款捐助了一所希望小学。
就在前几天,本报与市青联组织的“让上学的路不再遥远”新年慈善拍卖会上,昌明大师圆寂前一个月特意为此活动书写的书法作品,现场以15万元拍出……除此之外,在归元禅寺,大师也经常举办禅书展暨义卖会,每次都筹集数十万元,昌明大师用这些钱资助贫困学生,帮助困难家庭。
大师在本报出刊万期时为读者祈福
去年10月28日,是武汉晚报出刊10000期。
“万期万福,好人好报!”昌明大师在为本报出刊万期写下祝福语后,幽默、机智地连声说道,并以此为晚报百万读者祈福、送愿。
当时,90岁的昌明大师精神矍铄,虽身有微疾,但左手作书,仍一气呵成,行笔流畅,禅意十足。
特别让人惊讶的是老人记忆力奇好。大师清楚地记得,2004年9月1日“武汉晚报慈善一日”那天,他亲率两序大众祈福,将特意制作的内含999枚的子母归元素饼捐赠给本报,并现场义卖筹集30万元善款助学;大师还记得,向本报捐献出三幅书法作品,拍卖获30.1万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
我们出门时,大师还风趣地说:“好人好报,福星高照。”陪同我们约见昌明大师的归元寺工作人员说:你们求方丈的字真快。
就在年关将近时,本报拟请包括昌明大师在内的社会知名慈善人士一起畅谈新一年慈善公益事业,不曾料想,昌明大师却于1月28日安详圆寂,他老人家虽然永远离开了本报读者和他所帮助过的许多人,但他的慈善和智慧将永驻人间。
【昌明法师释禅语录】
精进万化,寂寞是本;禅书若舟,度人度己。
心无左右,法无左右,禅无左右,禅书亦无分左右。
相互适应,各尽其力,必然同舟共济,齐抵彼岸;相互抵牾,各揣二心,必然桅倾楫摧,或存或亡,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莫不遵循这条规律。宗教与社会,或相适应,或相抵牾,必然导致或兴或灭的两极结果。
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宽容,人生最大的本钱是尊严。
人生最大的欢喜是法乐,人生最大的希望是向善。
人生最大的发心是利众,人生最大的财富是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