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画校,圆农村孩子画家梦
凭着对美术的执着追求,陈有俊在美术上进步很快。慢慢的,他在屯昌也逐渐小有名气。
1975年,他被调到屯昌文化馆工作,从此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美术,不仅能和一些画家交流,还被送到美术院校去培训。在这期间,也经常有年轻的美术爱好者找他学习。
1984年,看到许多农村孩子喜欢画画,回想自己走上美术道路的艰辛,陈有俊有了创办美术学校的想法。
他先是在文化馆腾出了一件空屋,随后开始寻找师资力量。一位广美毕业的残疾人,走进了他的视线,他叫雷振中。
经过宣传,26个农村孩子走进了当年的美术学校。陈有俊又当校长,又当老师,雷振中成了画校的“教学骨干”。
三年后,陈有俊和他的画匠学校遭遇危机——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出路,学校招不到学生,雷振中也选择了离开。
陈有俊当时急了,辛辛苦苦办的学校不能这样倒闭,一定要花钱去请老师。他多次到广东,但是那里的美术院校毕业生,没有一个愿意到屯昌教美术。
他开始去澳门找朋友帮忙。在澳门,陈有俊发现商业画卖得很好。于是,一个想法在他的脑子里诞生:光让学生学习白描、工笔不行,要让学生有出路,如果能开一个工艺班,学生就业出路就不用愁了。

谋出路,带着学生闯市场
1987年,陈有俊只身带着4个学生到了深圳。跑遍深圳,好容易看到一张招美术工种的海报,他喜出望外,但仔细一看,厂址和联系电话却被人撕掉了。
后来,他们又找到一家美术工厂,学生考试是要画一朵玫瑰花、一朵山茶花。凭着较好的基本功,4个学生全部考试通过,留在了工厂。这一趟,陈有俊多少看到了一些希望。
回到屯昌,陈有俊把画校的所有毕业生,通过各种关系、信息,先后送到了深圳、珠海、厦门、广州等地。学生毕业有出路了,生源自然也就不用愁了。
在陈有俊的画廊里,记者见到了陈有俊的学生王和雄。他是过年期间特意从厦门赶来看望校长的。他正在创作一副美术作品,准备送给画廊。
“陈校长一心一意教我们美术,还帮我们找到出路,真的不容易。”王和雄感激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