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爸妈--20周年系列之一
2021年,父亲逝世20周年母亲逝世10周年,年初就计划整理父亲跨越60年的档案,建国后的30年内容居多,由于历史原因,材料内容繁杂,除父亲亲笔外,还有不同时期不同人的证明材料,抄录均为繁体,连笔,有些字已模糊,这些障碍让我一直“没有勇气”整理,一直说“找个时间”,却迟迟不去开始。今年疫情下安静的春节让我“鼓起勇气静下心来”,算是对二老周年的敬畏。
......大多数和父亲相识的人对他的印象都是:老实人、脾气好、性格开朗、对人友善、工作认真、原则性强、刚直不阿。但,很少有人知道他青年时期渴求知识,直率、执着。他懂得读书和种地都是为了十一口人的大家庭,是殊途同归。他只有走出那个小山村,才能“有出息”。父亲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为了不被“抓壮丁”,父亲让他逃离家乡...后来他自做主张考入了影响他一生的陆军军官学校......
抗美援朝。1951年10月,在高旺山战役中,曾带领二名测绘人员调绘敌人炮兵阵地,准确标定方位,为我军摧毁6个炮兵阵地立过战功......
母亲留给我的的记忆太多了,她给人的印象是善良、要强、厚道、爱干净......她的教育方式,没有宏大的理论做支撑,但却烙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印记,她用遵守纲常、公序良俗的“家常嗑儿”教育我老实做人,不要一心想着挣钱,要守规矩,好好工作。到了我这个年纪,回过头看,这种平凡的想法是最实际的。如今的现实真是:无论你折腾成什么样儿,都要“好好工作”......
......是才,睡梦中见到了爸和妈,爸爸说你用羹匙喝汤,妈说给我取个勺儿......醒来后,通过《现代汉语辞典》对这两个名字重新界定,爸说对了,看来,陆军军官学校还是有文化底蕴地......
......翻出几年前的旧文,本已为对妈的怀念模糊了,读到酸楚,却流了泪......
“三天前,去看了场音乐会,郑智化的出场和那首生日快乐歌让妈的记忆瞬间浮现。我是不喜欢过自己生日的,生日只是个日子,我不喜欢庆祝。几年前才知道自己的出生是一个人的挣扎和爸妈仁义+忠厚+善良+担当+包容的合力……
妈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十四,爸在世的时候习惯与中秋同庆。我上中学后才记住她的生日,再向前,全国人民都不富裕,吃饱就不错了,哪有人过生日。妈在自己生日的早上都会当做若无其事,煮几个红皮鸡蛋端上桌子,大家默默地吃。我工作以后,会提前说一定要给她庆祝生日,她总会笑着说“过啥生日,又不是七老八十”,轻描淡写的一天过去,我知道从旧社会过来的人,怕儿子为她花钱。再后来,爸过世之后,再提给她过生日,她只是非常真诚的、实在的笑,常说“快了,快八十四了”。
她在八十四周岁生日后的第二天早上离开了我们。
妈对我管教很严。凡遇节日,不许说“死”字,不能有“终结”类用语。有一次妈生日晚饭,她很高兴,为爸和我做了四个菜,爸还破天慌地倒了一小盅酒,妈也喝了一小杯葡萄酒。红烧肉非常好吃,我一连夹了好几筷子到自己碗里,还眉飞色舞地和爸说“快点吃吧,再不吃就吃不着了!”,妈听见了,筷子往桌子上一拍,脸一沉,收拾起自己的碗,去了厨房......好好的晚餐被我一句话搞得不欢而散。
我在妈怜爱和威严的目光中长大。
工作后总是喝酒,我人实在,每喝必多。回家后,定要被责备一番,爸在情急之下偶尔会打我两巴掌,然后拉我到屋里告诫我要多学习,强调工作的重要,少喝酒,教训语句偏多,语气强硬,令酒后的我无法接受。妈却边唠叨边去给我煮面条,她知道我喝酒从不吃饭,怕晚上饿,伤了胃。她怕我半夜渴醒了找水喝,便会把水温适度的水倒进暖水壶放在我床边,看我睡着了才离开。第二天在早餐粥里打一个鸡蛋,叫我起床上班,妈说不能以喝多酒为理由第二天不去上班。
现在,教训和唠叨没有了。
爸离开后,我成了她一天的中心、焦点。她每天都在院子里晒太阳、聊天,每当她看到我出现在楼门口,就欢喜地和邻居们说“唉呀,现在几点啦,我儿子都回来了,我得回家给她做饭去!”,然后蹒跚着往家走,有时候我会去搀她一把,她却刚强地说“你先上楼!”。进了家门她一定会问“你吃没吃饭哪?饿不饿呀?”。她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她把吃上饭当成最大的事。她在厨房只需忙碌一小会儿,就会有我从小到大都熟悉的饭菜味儿弥漫开来。
无论在外边受了多少挫折、挨过了多少痛,我都会从一碗热汤面、一碟花生米、一个鸡蛋和妈怜爱的目光里找到安全。
年迈的母亲把我当成她活着的一切。
多想再被爸妈骂一次、打一次!能被爸妈打和骂的人都是幸福的!”
是夜,修此文,又是潸然……
2021.2.17 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