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首甘为孺子牛
敌寇压境、国破家亡之时,私塾先生的一副对联“忍令上国衣冠沦为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在先生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革命的火种。因此在上大学期间,先生便从事学生运动,满怀着青春少年“治国、平天下”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浪漫主义情怀,义无反顾地投身中国革命事业。
先生生于地主家庭,出生背景不好,政治上不够“红”、不够“正”,属于“有问题”的一类。1952年“审干”期间遭无端怀疑,被迫调离外交部门,二十多年后才得到公正的结论。“文革”期间,先生经常被作为批斗对象,饱受折磨,无论工作表现多么突出,学术上取得多少成就,先生一直是一位默默无闻的讲师,并且一当就是25年。但是先生“君子坦荡荡”,不在乎蒙受的不白之冤,也不在乎个人的荣誉和地位,依旧默默地坚守岗位,潜心治学育人。
每每谈及过去的这段经历,先生不无感慨:“越是受压的时候,人越是有动力。如果没有昔日的挫折和坎坷,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