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断京都
1917年夏天,儿子郭贻海刚满一岁,郭钦光便在兄长和乡亲的资助下,再度离乡渡海,远赴京城求学,就读于北京大学文预科。2年后,在那场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中,郭钦光离开了人世。让我们将时光稍稍向后倒退,了解那场运动的背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攻占了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了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对。
5月4日,北京十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货币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随后,军警予以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其中北大学生20名。
5月4日,郭钦光抱病参加了游行示威活动,并在5月7日吐血身亡,成为五四运动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位牺牲的学生。
郭钦光去世的消息传开后,全国各地相继举行悼念活动。
5月18日,北京中等以上各校及外省各校代表5000多人,齐聚北大法科礼堂召开大会追悼郭钦光,其遗像两旁有“力争青岛,死重泰山”8个大字,社会各界也送来了3000多副挽联。
5月26日,广州50余所学校5000多名学生,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冒雨举行郭钦光追悼大会。
5月31日,上海学生及工商界也汇集在西门公共体育场,悼念郭钦光。
噩耗传到家乡海南,当地也先后举行悼念活动。琼州革命先驱杨善集和王文明等人,一同前往郭钦光故里,凭吊这位爱国志士,他们甚至带来了北大校长蔡元培题写的悼词“疾风劲草”。此后,琼剧前辈吴发凤还以郭钦光的事迹为题材,创作了琼剧《爱国学生郭钦光》进行公演,宣扬爱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