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走出的骄子刘海藩,不负父母的教导
那年刘海藩16岁,是共和国成立后的1951年。新中国的建设正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干部。人民革命大学成为了这些青年学子的革命摇篮。
刘海藩的母校湖南省立十五中(今涟源一中),保送这位要求进步的学子到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接受了三个半月的培训,培训内容是一本《社会发展简史》,一本《毛主席著作》。培训期间,他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刘海藩非常感念母校,离校时曾留给班上一幅对联:
洋洋哉,聚知识宝藏,革命宏论,历史荣篇,光明山亦光明海;煦煦也,有淳和学风,不倦良师,关爱益友,习为学更习为人。
三个半月之后刘海藩被分配到中南有色金属管理局。是金子总会闪光, 刘海藩的文采很快被单位发现,不久他就由生产技术处调政治处从事文字工作,1954年12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年后又荣升为冶金建设安装公司党委办公室副主任。
1957年,为了响应毛主席在党的“八大”提出的要培养我们党自已的理论家的号召,刘海藩很幸运被选送到湖南省委党校理论教研班学习。教研班的主要课程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一年毕业后,刘海藩被分配到株洲市委讲师团担任专职理论教员。当到新的工作岗位,看到讲师团的同事大部分学历、水平都比自己高时,很是仰慕,他深有体会:从事理论工作,必须要有深厚的理论学养,要想成为一个理论家,光靠自身的刻苦学习还不够,还必须接受正规系统的深造。1959年,他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
走进人民大学的校门,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如饥似渴地勤学钻研。虽然国家困难,一日三餐都只能半饱,但身为学生支部书记的刘海藩,用诗句鼓励同学们“寒风送我接春光,路有艰辛志勿徨,肚里缺粮多鼓气,心中温饱籍书香。”每每回忆起人大的学习生活,刘海藩总是感慨万千地说,中国人民大学不愧是一所马克思主义的殿堂,那里大家济济,校风、学风更是“拾级书山上,春风面面迎;撩人心结处,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