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朱老师
永 远 的 朱 老 师
王津津
朱老师离开我们一年了。每每想起,绵绵思念无以表达。
上个冬天的十二月下旬我因母亲患病回到北京,接到我们班同学战学从邯郸打来的电话,打算相约去看朱老师。我便给朱老师打电话(她住在阳台山),但一直没有人接。我又打电话给丁戈,结果听到的是丁戈的哭声——朱老师脑溢血住院了。
我看到朱老师的最后一面:昏迷中的她头上插了很多管子,静静地。医生不准我进入重症抢救室,只打开房门让我看一眼,隔着四、五米远。眼泪夺眶而出。
我心中的朱老师从来没有老过。这两年我和同学们或者和家人每年去看望她,她总是笑声朗朗,总是张罗着让我们吃这吃那;我们从来没有听她话语迟缓,也从来没有见她步履蹒跚……
但是,她真的是老了。同那么多的老年人一样,脑溢血,离我们而去了。
去年元月5号,冰天雪地的北京城,白茫茫的八宝山。朱老师的学生——从五十多岁到七十多岁,雪天风寒中,默默寄托自己的哀思。
朱老师是我们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她讲课生动,语言活泼,最重要的是给我们打下的基础知识非常扎实。记得有一次上课她给我们讲“的、地、得”的用法。她说: “的”的后边是跟着名词,比如“我的东西”“蓝色的天”;“地”的后边是跟着动词,比如“飞快地跑”“伤心地哭着”;“得”的后边是副词,或者一句话,是 用来修饰“得”前边的动词或形容词的,比如“跑得飞快”“蓝得像海一样”……
恰巧我们刚学完朱自清的《春》,我马上举手,站起来问:为什么《春》那篇课文里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里边的“的”,是“的”而不是“得” 呢?朱老师听完马上表扬说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然后就告诉我们,课文中“红的、粉的、白的”的后边,都省略了一个“花”字,本来是“红的花像火,粉的花像 霞……”,但为了文章简洁流畅,所以省略了“花”字,用一个“的”代替了。
我自认为至今我写东西都不会在“的、地、得”上出错。有时看到媒体上有这种错误时(甚至还是大讲“国学”的文章),我就想这个编辑肯定上小学时没有碰到朱老师这样好的语文教师。
那时,三年困难时期刚结束,粮食极其紧张。我们的户口都在学校(因为我们住校),粮食关系(即粮票)是跟着户口走的,没有粮票就没有粮食吃。每星期六回家,学校会按定量发给我们粮票,让我们带回家,交给家长。
我们班那时周六的第四堂课都是自习课。吃完中午饭就可以回家了。记得每逢这堂自习课,朱老师就从家里拿来针线。她把粮票放入每个同学的兜里,一针针把兜缝 住,这样再怎么蹦蹦跳跳地玩,粮票也掉不出来。我们是轮流,一个同学走到朱老师讲台边的一张小桌子那里,缝完后,就悄悄叫下一个同学去,安安静静地,一堂 自习下来,全班同学都缝完了。
那时我们没有觉得这是一件多么大的事,可是今天想起来就忍不住泪流满面。我们那是享受着怎样的关爱和责任心啊!
我母亲为此总是说:“朱老师这么好,可惜没见过她。”直到上个冬天的十二月份,她手术后住在我弟弟家,听我说要去看朱老师,而且我弟弟家离朱老师住的阳台 山很近,便说这次一定要见见朱老师,一定要请她吃饭,一定要感谢她把我女儿培养得这么好(我妈妈总是认为她的孩子好)!这话说出短短几天,当她知道朱老师 去世时,一个九十岁的老人掉下了眼泪,连说“早点请吃饭就好了”。令我想起就心酸。
和朱老师聊天,她常讲起她教过的学生那时的淘气事以及那些调皮学生和她的对话。每每聊及此,幽默的她都会哈哈大笑,说“那时这孩子多幼稚呀!可是看看现 在!”在朱老师眼里,有调皮的孩子,任性的孩子,乖乖的孩子,爱恶作剧的孩子,但从来没有她不喜欢的孩子。某种意义上,她更“偏爱”那些淘气的孩子。我们 班六年级的中队长小越和中队委万京,都曾在四、五年级时因为打架被学校给过处分,但是他们在朱老师眼里都是好孩子。而且长大以后确实成为栋梁之才。——哪 有今天的什么“输在起跑线上”一说?
我们育英小学确实是干部子女寄宿制的学校。但在我和朱老师那么多次的接触、聊天中,从未听她说起过哪个学生是谁的孩子。有时候她讲一个孩子很有趣的事,甚至学生家长来找她告这个学生在家里的状时,我有时会问“他的爸爸是谁”,朱老师通常是“不知道”或者“没问过”。
她真的没问过。我小学毕业直到朱老师去世有46年。文革后,我当时所在的报社需要有文字水平高的人,我就请朱老师来我们报社工作。后来朱老师回到石家庄, 我在石家庄采访时又专门去看她,那次我们聊了很多。九十年代下海到深圳以后,自顾不暇,忙天忙地,和朱老师的联系就少了。直到前几年,才又开始每年去看望 朱老师,而且还通过同学找同学,约上我们班的同学一起去。朱老师可高兴了!说这个老年公寓里的人都很羡慕她。想想几十年里,她从来没问过我的父母是谁,做 什么的;也没向我问过任何同学的父母是谁,做什么的。她对这些不感兴趣,“有教无类”,她只关注她的学生。她把她全部的热情,全部的责任心,全部的敬业精 神,都给了她的学生。
我作为她的学生,在父母远离我的孩童时代,曾经享受到这些,是多么的幸运啊!而朱老师用知识和人格魅力留给我的精神财富,更是伴随了我的一生。
我以我有朱凡这样的老师为骄傲。我相信朱老师更是以拥有那么多热爱她的学生为骄傲,而含笑于九泉之下。
朱凡老师,您是我们永远的老师!
您的学生 王津津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