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朱凡老师
我的朱凡老师
贺宗真
朱凡老师保存的52年前,我和朱凡老师的照片
半个世纪后,师生的再次重逢
朱老师和笑娃(傻小子)
朱老师展示她的宝贝相册(在育英教的学生的照片)
今年元旦,我在中直机关育英小学读书时的班主任—朱凡老师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噩耗传来,难以置信。悲痛的心许久都无法平静。朱老师和他的名字一样平凡、朴实无华,是千千万万教师队伍中的一员,然而,她用毕生的心血,把平凡的工作做得令她所有的学生都终身难忘,这就不能不令人钦佩了。在第26 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从记忆的田园中采一束鲜花,献到她的墓前,共同缅怀这位可亲、可爱、可敬的人民教师。
满腔热情投身革命,投身教育事业
朱凡老师生于1925年,22岁年参加革命,1948年8月大学毕业后,被中直机关党委分配到中央供给部机关小学教书,并参加育英小学的筹备工作。那是一座中央直属的全日制寄宿学校,实行供给制。
朱凡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漂亮。清秀的脸上嵌着一双深邃、明亮、会说话的眼睛,高高的额头,挺挺得鼻梁,薄薄的嘴唇边总是挂着微笑,高挑的身材苗条匀称,充满活力,具有一种无法抗拒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是那种让人一见就忘不了的老师,没有哪个同学不喜欢她。
朱老师聪明、能干,多才多艺。
1948年11月7日,中直育英小学正式开学了!主席台上挂的毛主席像是朱凡老师画的。她当时担任一年级二班班主任,语文、算数、音乐、美术、体育,她都教。为了躲避敌人的骚扰,朱老师带着学生躲在山上的小树林里上课;用自编的课本,找岩壁当黑板,搬石头做椅子,用硬纸板当课桌,点上香计算时间。下课后,同学们在树林里捉迷藏、捉昆虫、摘野花、做标本……。4月4日是 当时的儿童节,朱老师用硬纸板剪了狮子、老虎、斑马、骆驼、袋鼠等很多小动物,把它们插在沙子上,做成一个动物大沙盘。孩子们围着沙盘兴高采烈的看着玩 着,节后很久都舍不得拆掉。第一学期结束后,学生鉴定表上要贴照片,当时没有相机,朱老师就想了一个办法:让学生晚上侧身坐在烛光前,她照着投在墙上的侧 影画下每个孩子的影像,然后剪下来贴在学生的鉴定表上。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朱老师把知识和快乐带给了孩子们。
1949年4月,育英小学随着中直机关迁到北京,在万寿路的新校址扎下了根。新校址原是国民党的兵营,杂草丛生、壕沟、碉堡、暗堡多处。朱老师带领学生们和全校师生一起动手,配合工人填平了壕沟暗堡、清除了垃圾杂草,平整了活动场地,创建了育英的新校园。
每天早上,迎着朝阳,朱老师带着学生跑步、女同学很羡慕男生在足球场上奔跑,问老师:“我们能不能踢足球?”朱老师说“能”!于是,她带着女生驰骋在足球 场上,一边传球,一边指导,常常是好几人都挡不住她的球。有一次,竟把鞋跟踢掉了,乐的大家前仰后合!现在每当同学们看到女子足球赛,就会回忆起这段美好 的往事,大家说:“其实中国女子足球的创始人是朱凡老师”!
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我是育英小学第六届学生,三年级转到朱老师班上的。亲切和蔼的老师、团结友爱的同学,让中途插班的我,没有丝毫生疏感,很快融入到新的集体中。
朱老师的教学非常生动。记得语文棵教“高玉宝”、“金鱼和渔夫的故事”时,朱老师让几个同学分角色朗诵课文,后来又编成小话剧先在班里演,后来到学校演,让同学们在娱乐中轻轻松松地理解了课文,印象特别深刻。
朱老师纠正错别字的方法也让人难忘。比如,班上不少同学写“臭”字时,总爱粗心漏写那个“点”,朱老师在课堂上说“谦虚使人进步、谁知道下面一句怎么说?”同学们齐声答道:“骄傲使人落后”。朱老师说“很好,骄傲使人落后。大家注意了———”,她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自”字,然后在下面写个“大”,最后在大字上面重重地加了一个点,边写边念道:“自大一点就——”同学们齐声回答:“臭”!”对极了!自大一点就臭。所以我们一点也不能骄傲自大。”同学们跟着老师念了三遍:”自大一点就臭!”从此,再没有人写错这个字,同时也牢牢地记住了谦虚做人的道理。
朱老师从来不板起面孔训人,更不会跟学生发脾气。她从不讲“师道尊严”,却在学生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她爱每一个学生,如同爱自己的孩子,是孩子们眼中 的慈母、良师、益友。记得晚自习的时候,朱老师习惯的动作就是背着双手,在教室里巡查,她不说话,但是夸张的动作和眼神告诉大家:老师在看着呢,看看那位 同学自觉性高!真是好鼓不用重锤敲,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自觉遵守学习纪律。偶尔遇到管不住自己,私下做小动作的同学,她会悄悄地走到你身后,先轻咳一声,等 同学回头看见她时,她会压低声音,用变粗的嗓门,一字一句地问:“干什么呢?”那同学不好意思地吐着舌头,把东西收起来,拿出书和作业。朱老师会微笑着说 “这就对了!’’
我们是寄宿学校,老师的家也在学校。有一次朱老师的小女儿和一个男生争吵起来,那孩子骂她妈妈是“猪”。她女儿哭着告状到校长那里,校长批评了男孩子,让他写检查,向朱老师道歉。朱老师知道了,说:算了算了,孩子吵着玩,写什么检查?校长说骂老师不对,要检查。结果检查交上来,抬头称呼就是“猪老师”,校长一看,生气了:让你写检查,怎么还在骂老师?男孩委屈地说;没有呀,我只学过这一个猪。朱老师听了大笑,她对校长说:我说不要写,你非要他写,这下好了,害我又遭骂一回!朱老师的大度和豁达使她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也使我们的童年充满了阳光!
做朱老师的学生,留下的全是美好的回忆:除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余的时候,朱老师带领同学们上山采野花、做标本;外出野营, 钓鱼、野炊;去农场参观、了解拖拉机耕作的知识;教“巧手组”的同学学钩针、织毛线;和同学们一起种向日葵,一起跳绳、踢毽子、打雪仗。有一次打雪仗被同 学们突然袭击,打得狼狈“投降”…….这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都被收入了育英小学校庆60周年的纪念册中,图文并茂,让如今也上小学的孙子羡慕不已,他感慨地说:“奶奶的老师像妈妈,真幸福!”
半个世纪的师生情
小学毕业后,我跟随父母到上海读中学,大学。文革中曾回育英找过朱老师,当时的校园空无一人!06年 得知,朱老师调到内蒙教书去了,心里无比惆怅:不知今生是否还能看到她?善解人意的老同学帮我出了朱老师的通讯录,拨通了内蒙的长途电话,我迫不及待地拿 起话筒:“朱老师,你好吗?我是贺宗真。”话音刚落,电话那边立刻传来兴奋地声音:“哦,是宗真吗?这么多年你到哪里去了?”我不敢相信地问:“半个世纪过去了,您教过多少学生,怎么还会记得我?”“怎么记不得?离休了,没事就在家里看你们的照片,每次看见你,我心里就在嘀咕:这个宗真呀,也不知现在在哪里?”听了老师这番话,我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掉:一个普普通通的、中途插班的小学生,竟让老师牵挂了50年,这是一种怎样深厚的师生之情呀?!
2008年11月7日,育英学校建校60周 年校庆时,我见到了日夜想念的朱凡老师。她老了、瘦了,头发花白了,却依然背不驼、腰不弯,声音洪亮,笑声爽朗。我们相见后,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眼泪又一 次夺眶而出!当时返校的人很多,来不及细细地说话。事后,朱老师对女儿说:“宗真见到我眼泪直流,她有话要说,带她来看看我吧!”慈母般的细心、知心、贴 心!我求之不得。得知她离休后回到北京,住在阳台山福利院安度晚年。老人衣食无忧,就怕孤独。那天我精心为她选购了两个洋娃娃。我想,依她的性格,一定喜 欢,她离不开孩子。
那天,知道我们要去,朱老师早早的就在窗口张望了。看见我们到了,下楼迎接,把我们领进她的房间。那是一个带卫生间的、朝南的套房。宽敞明亮。西面墙上挂着朱老师年轻时的标准像,下面是她教过的一个班级合影。北面墙挂着她自己画的两幅仙鹤挂屏。
进了屋,她拿出准备好的水果、和好多小零食招待我们。我也拿出了两个娃娃送给她。先抱起一碰就笑的“傻小子“,立刻被逗乐了,朱老师抱着娃娃,和他笑成一 团,开心地像孩子似地。再抱起会说话的迪莎公主,充满童趣地与她对话,安静的房间里顿时热闹起来!“太好了,太好了!一下子添了两口人,这下我不会寂寞 了!”朱老师抱着娃娃,左一张,右一张,接连拍了好几张照片,乐的合不拢嘴。
玩了一阵过后,朱老师拿出她的宝贝—一本厚厚的相册给我看。那上面有她在育英教过的每一个学生的照片。她如数家珍似地向我诉说着她的学生,当年的故事和现 在的情况。翻到我们班时,我看见了自己入学及毕业时的报名照、毕业时和老师、同学的合影,共四张。朱老师指着照片说:“是你吧?我 怎么会不记得?这麽多年都在等你的消息。”我相信了,我明白了:不光是我,每一个学生都留在了朱老师的心里,成为老师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是这本默 默无言的孩子,在福利院中陪伴着老师驱散寂寞,跨越孤独,安详地度过晚年。我后悔自己的麻木,让老师牵挂了几十年!于是我把分别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 向老师做了全面汇报。师生促膝交谈,五十年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伴着五十年的牵挂与思念涓涓流出,知心的话,说也说不完。
不知不觉到了吃饭的时间。我们到食堂就餐。
吃过饭,老师要带我们到院子里走走,参观一下她的福利院。我们边走边看,听老师介绍。时不时停下拍两张照片。
走到楼后面,朱老师忽然想起一件事,神秘的问我:“你见过发财树没有?它的种子就像元宝似的”。我没见过,听也没听说过。朱老师立刻来了精神:“走,我带你去看!”我好奇地跟着她来到发财树下。北京的初冬,树叶早已落去,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在冷风里摇曳,哪里还能看见元宝种子?我失望地说:“看不见了,都掉光了。”朱老师想了一想说:“别急,我给你找!”说完就蹲下身来,找了根树枝在地上扒拉起来。“掉下来的种子和叶子都被扫到树根下了,能扒出来的”她说。我一看,急了:80多 岁的老人了,不宜下蹲、低头找东西,万一有个什么闪失怎么了得?我一边拉她起来,一边说:“算了算了不找了,我知道了”“你没见过,知道什么?!”她硬是 不肯起来,执意在树根边刨。刨了一阵子、居然真的给她找到了三颗!朱老师这才站起身来,小心地把种子上的土吹干净了,捧到我的面前:土黄色的的种子,形如 小船,长一厘米左右,翘起的两翼中间夹着一粒黄豆似的小球。“这就是发财树的种子,像元宝吧?”“像、像极了,果真名附其实!”我答道。看着朱老师如愿以偿的样子,我的心又一次被这位耄耋老人感动了:倾其所知、授业解惑,教人不厌、诲人不倦,终身不变——这就是我敬爱的朱凡老师!
看过发财树,来到运动场。一百多平米的场地上摆设了十几种适合老人锻炼的运动器才。这是她每天来锻炼的地方。朱老师一一地向我介绍每种器才的作用及使用方法,有时还亲自示范一下,动作熟练麻利,完全没有老年人的迟钝与木讷。我想,朱老师活到100岁,应该没问题!
时间一晃,下午3点了,老师还没有午休,我们该告辞了。
最后一次见面
过了一个月,我要回家了。离开北京前,我又去福利院,看望朱老师,与她告别。
一见面,让我吓了一跳:朱老师的额头、颧骨和鼻尖上都有明显的擦伤。“怎么了?摔跟头了?”我吃惊地问。“咳,别提了,和大地母亲亲吻了一下!”老师幽默 地笑着说。原来,她是跟福利院的车子到集镇上去,想买点吃的招待我的,哪知一下车就被路牙绊倒了,背在身后的两只手来不及伸出来,脸就着地了。“还笑呢, 多危险呀!”我心疼地责备她。“没事,快好了。”她依然满不在乎。 “有事就来不及了!”我认真地告诫她:“以后干什么事都得小心一点,年纪大了,千万不能大意。过两年我还要来看您,你得好好儿的!”“放心吧,我没事!”在学生面前,她永远是乐呵呵的。
我拿出为她熬制的山楂酱,让她尝尝酸不酸?她一尝:“好吃,我喜欢。这么一大瓶,够我吃一阵子的了!”朱老师高兴地说着,把它放进冰箱。“每天早饭夹在馒 头里吃,可以降血脂、软化血管。”我关照她。回头看见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的两个娃娃,转了话题:“两个小家伙表现如何?”“哈,可好了,隔壁的老人们也过 来玩。”“小丫头话太多,傻小子好,逗得大家可乐啦!” 我高兴地拿出两盒电池给老师:“我看你这儿买东西不方便,给你多买几节电池备着,防止电用完了,玩不成。”“看你想的多周到!”老师夸我。“不是跟您学的 嘛!”我也笑着回敬她。两人说着说着,又回到了过去的年代。这一天,老师跟我讲了很多,关于她的经历:在育英、去内蒙、离休回京,工作、家庭、生活、入 党、上老年大学…….无话不谈,让人感慨万千!有人说,每个老人都是一部书,的确如此。朱凡老师这部书那么真实、亲切、充满激情,让我从童年读到花甲,依然爱不释手!她影响了我的一生。
分手时我们互道珍重,原以为,我们还会有许多次快乐的相逢,倾心的交谈,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次看望竟是见到朱老师的最后一面!这次告别竟成为永别!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要到了,虽然已是天上人间,我依然虔诚的祝福:朱凡老师节日快乐!有朝一日,我去了天堂,还要做您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