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葬白银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15360930
本馆由[ 莫阿姐 ]创建于2012年05月25日

情系白银教育 曹兆海用大写的爱诠释人生真谛

发布时间:2012-07-05 16:40:25      发布人: 莫阿姐

他,一生清贫,但痴心教育;

他,终身未娶,无儿无女,但却备受弟子敬爱。

他,临终遗言将29万元积蓄全部捐赠给自己曾经工作的学校。他就是原白银公司二中(今白银市第十中学)文科教育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已故老师曹兆海。

德高学厚   永载史册的教学功臣

曹兆海先生,1938年生人,籍贯辽宁省大连市,满族人。自幼敏而好学,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58年因受政治牵连不幸被打成右派被迫中断学业,被下放到河北沙丘劳动改造。此间曹先生虽饱受磨难,但仍勤学不辍,精研历史、地理,志存高远,致力于教育事业。

1984年10月,在大连担任代课教师的曹兆海与时任白银公司二中党委书记的李保和偶然结缘,相谈间他期盼能投身白银教育,李保和书记慧眼识才,盛情相邀。

同年12月,曹兆海先生正式来到白银公司二中任教。此后11年间,曹兆海先生以渊博的学识,高度负责的教学态度创造了白银公司二中全市文科第一和所带班级高考升学率连续多年达到90%甚至98%以上的奇迹!

在白银教学期间,宅心仁厚的曹兆海先生心系学生,关爱有加,许多学生因受先生的耳濡目染而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理想进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白银公司二中也因有了这位曹老师教学质有了质的飞跃。白银公司二中的高考成绩连续十年名列全市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状元学校”。

“曹老师是教学工作的先进典型,他是咱白银公司二中顶天立地、永载史册的教学功臣。”追思会上,李保和老人声音梗咽地说。

教学有方  枯燥知识变成了课堂上的乐趣

一米八三的个头,微微前倾的身躯,虽然清瘦但很有精神,目光深邃、语速稍快却句句清晰;一身蓝色的确良中山装洗得有些泛白还粘着粉笔末,不算浓密的头发梳理得很是齐整——这,就是永远活在白银十中诸多学子心中的曹老师。

曹老师上课时表情生动,抑扬顿挫,广征博引,生动有趣,并将复杂的知识通过通俗的语言精准地表达出来,便于学生准确透彻理解。

“曹老师讲课总是信手拈来,从容自如;他授课很有特点,在黑板上画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非常快,边讲边画中,不到一分钟,一幅地图已经画好,而且在地图上标出了山脉河流城市等,形象之完美、比例之准确,让学生赞叹不已。”回忆起曹老师,九三届学生张玉昇依然记忆犹新。

曹老师的教学方法独特,他善于编撰一些顺口溜方便学生记忆枯燥乏味的历史地理知识。“蒙回藏维壮,苗瑶彝布满朝,白侗土哈傣僳”,这是记忆全国100万人口以上少数民族的;“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还有内台北上天”,这是记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口诀,这些记忆方法不仅生动形象、简单易记,还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曹老师善于将地理历史知识串起来一起讲解,由历史到地理,或由地理到历史的传授过程中,本来枯燥的知识变得富有意趣,知识要点就这样轻松地记忆到脑海里。”忆起曹老师,学生们都这样说,“他简直就是历史地理知识的活字典!”

“听曹老师讲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老师博古通今,上下纵横五千年,一堂课下来往往能写满四五块黑板,讲述的内容相当于一般老师的数倍。”八七届学生王立新回忆说。

爱生如子   无私奉献诠释人间大爱

学生们自称“曹徒”来概括自己的高中生活,这是一个代号,更是一种感激!

回首往事,在曹老师不大的宿舍里,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总是在和他一起吃饭,火锅、面条、米饭……每一顿饭都会让学生记住一辈子。

“每天放学后,曹老师都会给我们端来一盆热气腾腾的洋芋菜。有时是包谷,有时是稀饭。周末还要为大家改善一顿。看到我们一哄而上,把老师手里的美食一抢而光。曹老师就会像个孩子似的开怀大笑。”白银市文化局的刘延祯视曹老师为永远的父亲。

“每个周末,曹老师都会为我们住校生煮黄豆、小麦,考试时,他常常会为我们每人送一杯浓浓的咖啡。”景泰中学教师尚洁至今记忆犹新,“当年我们父母做不到的,曹老师做到了,他把我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时时刻刻关心、体贴、爱护着我们。”

有一年高考,为了照看他的每一个学生,曹老师从教育局申请了一个高考巡视员资格证,便于出入考场。当时的高考是7月份,正值天气炎热。

开考之前,曹老师特意从自己宿舍煮了一大锅绿豆汤,考试开始的时候,他气喘吁吁地端着一大锅绿豆汤来到考场外,然后,一碗一碗挨个考场给考生送。

监考老师吃惊之余甚为感动,他们说的最多的话是“快点,别影响了孩子考试”。绿豆汤不够了,曹老师又赶紧跑到考场外面为学生买绿豆冰棍。

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一根根雪糕和一碗碗绿豆汤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那个时代的“曹徒”们来讲,这是爱,是鼓励,是信任,是动力,是老师沉甸甸的爱心。

“每年高考结束后,曹老师就及时帮助每名同学分析考试情况,指导报考志愿,为了每一个学生,他四处奔波;为了孩子的将来,他比家长操的心还多。”在王立新的脑海里,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1991年,谢国华落榜了,他的成绩距离高考录取线也就仅仅几分。因家境贫寒,谢国华的父亲不同意他继续复读,想让他上完中专早点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不料,8月的一天,谢国华突然收到了桂林理工大学的通知书。兴奋之余,他甚觉意外,以为是招办搞错了。

谢国华急匆匆赶到学校找到了曹老师,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的成绩很好,如果复习一年考上本科没有问题,但是上中专,你有些亏了;考虑你的家庭情况,征求你父亲的意见,我帮你办理了公司的定向生,每年只要多交320元。”

曹老师叮咛,上大学对一个人的一生很重要,希望谢国华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谢国华上了大学,从此他人生的轨迹得以改变。

成功地进入大学学习深造,是每个学子的青春梦想。1988年高考的一天,一个文科学生由于迟到误入理科考场,他发现还有一个空位,什么也没多想便开始认真答卷。等到下午再次考试时,他吃惊地发现发到手里的是理科数学考卷。

这名考生惊呆了,等他明白发生的事情后,头嗡地一声就大了,他踉跄着出了考场,蹲在地上不知所措,这时曹老师正好从此经过。问明事情原委后,他摸着孩子的脑袋说:“别怕,有我呢。”

经过曹老师的再三周旋,这名同学终于有了考试的机会,并最终顺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可以说,没有曹老师,这名学生的青春就可能黯然失色,是曹老师的付出点亮了他心中的明灯。

“曹老师在河北农村劳动期间,结识过一个叫崔晓国的困难学生,这个学生在上中学时,他每月寄10元、20元,上大学时,他每月寄40元;白银特困生戴晓霖上大学,曹老师每月帮助20元左右的……”曹老师关爱学子的光辉事迹不胜枚举。

人世间,娇惯、疼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并不少见,但像曹老师这样将自己一生的爱全部无私地奉献给了他的一届届学生,不能不令人动容。

魂归故里  博爱精神永存

1996年,58岁的曹兆海老师光荣退休,回到户籍地大连,当时退休工资只有1000余元,到辞世之前也只有3200多元。曹老师虽终身未娶,无儿无女,但他桃李满天下,大家都是他老人家的儿女,当年被资助过的崔晓国还专门为恩师购置了居所,以报答老师。

可惜天妒英才!1999年,61岁的曹兆海老师检查发现身患直肠癌。他的学生们听说这个消息后都很震惊,其中唐月广和戴晓霖立即坐飞机赶到大连。做手术需要亲属签字,曹老师身边没有亲人,学生就果断地在手术单上签了字。躺在手术台上的曹老师拉着学生的手说:“我这一辈子没什么遗憾。有这么多学生成才,是我最大的骄傲!”

曹老师晚年,众多学生前去调理汤羹伺奉床前。有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抽身不能照顾老师,就寄钱邮药,或让能去看望老师的同学捎去营养品,或打电话安慰老师晚年孤独的心境,极尽反哺之情。

今年3月24日,74岁的曹兆海老师在大连病逝。临终前,他依然心系白银公司二中,决定把自己一生清苦节省下来的29万元作为教育基金无偿捐给学校,救助贫困学生。

噩耗传来,曹兆海的众多学生悲痛不已,千里奔丧,为其精心操办后事,并遵照曹兆海老师的遗愿,将其接护魂归白银。

一滴水足以反射太阳的光辉,一份爱能够体现人间恩情。曹老师播撒下一枚枚种子,根植于学生的心间,发芽、成长,直至长成参天大树。曹老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学生们,这个世界充满温情和爱意,存在着正义和善良。

令人欣慰的是,曹老师走后,“曹兆海基金”迅速启动。 曹徒们你出1000元、我拿2000元,大家纷纷慷慨解囊,其中,来自河北的崔晓国表示他将为恩师的基金捐赠9 999元,取其长长久久之意。

为了传承老师荣光,弘扬老师的精神,恪守老师的品格,继承老师的事业,光大老师的夙愿,曹徒联谊会应运而生,众多曹徒一呼百应,他们将联谊会按照班级顺序进行排序,成立分会,推任联谊会负责成员,以求完成老师的夙愿。

大家要为“曹兆海基金”扩容,更好地运作、发挥作用、提升影响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母校的发展壮大、为众多学生求学上进尽力给力出力,呈献爱心。爱心在传递,曹兆海精神在传递。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