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金鼻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49628788
本馆由[ 天堂使者 ]创建于2010年08月16日

被称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面旗帜” 著名作家邝金鼻走了

发布时间:2010-08-16 11:14:56      发布人: 天堂使者

    大女儿邝向记者展示父亲的遗作寓言诗《马》的手稿。 本报记者 陈岩 摄

    不少人转瞬间便大发起迹他们一个个都善于拍马屁要精通这门子艺术说容易也绝非容易一旦你拍错了地方老爷们的蹄子你吃不起

    这首名为《马》的寓言诗是邝金鼻在病床上创作的,时间是7月28日22时30分,创作地点是市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34号床。昨日凌晨2时30分,这位老人驾鹤西归,《马》成了他的最后一篇作品。

    他最为人知的身份是作家,但他在戏曲、音乐、书画、篆刻等方面也颇有造诣。

    “他在斗门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空前绝后。”昨天下午,在斗门区文广新局的办公室里,局长韦大奇如此评价邝金鼻。文学方面著作等身,绘画、书法、篆刻、音乐、古典诗词、对联等方面都颇有建树,韦大奇认为,称邝金鼻为“杂之大家”一点儿也不为过。但如今,这位“杂之大家”走了,这个被称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面旗帜”倒了。

    在贫瘠的园地里耕耘出累累硕果

    寓言和童话历来被文学界看作是 “贫瘠的园地”,曾任广东省人民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的岑桑说过,许多人对这块园地望而却步,或路过而不顾,但他看到邝金鼻在这块园地里耕耘不辍,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

    寓言集 《长颈鹿和上帝》、《阿凡提寓言》,童话集《白藤仙子》,科学语言童话集 《鹈鹕和苍鹭》,文学作品评论集《金鼻童缘》等13部作品,是邝金鼻53年创作生涯积累的硕果,他的儿童故事《蘑菇该奖给谁》入选2001年版小学语文课本,对他作品的评论还被收入大学教材中,更有诸多作品被翻译成了英、法、德等文字,被外国读者所认知。

    1958年开始文学创作,在深扎寓言和童话这一领域的同时,邝金鼻还对其他诸多艺术领域进行了深入钻研,他是为数不多的自己写文章,又自己配插图的作家。

    “他在斗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斗门文学协会的黄春炳说,他自1975年与邝金鼻结识以来,就对其为人和作品,以及多才多艺 “佩服得不行”,惟有“崇敬”才能表达他对邝金鼻的尊敬。

    “再造”阿凡提

    阿凡提(Efendi)在突厥语中是对人的称呼,相当于汉语里的 “先生”,这个人物的故事在中亚地区广为流传,民间集体智慧把他塑造成一个机智幽默,有时又略带点傻气的人物。据统计,民间有关阿凡提的故事约有400个,而邝金鼻在此基础上又创造出了250多个故事,“再造”了一个颇具现代感的阿凡提。

    “寓言故事等的创作吸取民间故事营养是极为常见的现象,但创作愚笨的人容易,要创作出智慧的典型却很难。”曾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的朱靖华评价邝金鼻创作的《阿凡提寓言》,认为这些作品有深邃的思想内涵,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比如一篇 《阿凡提和巴依》的故事,巴依称自己很富有,但阿凡提说他比谁都穷,因为到穷人家作客虽然没有好吃的东西,但有温暖真诚的话语,而在巴依家不单没有吃的,连温暖的话也听不到。这个故事体现出邝金鼻对一般生活现象的哲理揭示,一个是巴依所认为的财富上的 “富”,而阿凡提给“富”以更深刻的内涵。

    据了解,邝金鼻的创作绝大多数都是在斗门的家中完成,1992年出版的《阿凡提寓言》也不例外,但直到1994年8月,他才有机会到新疆的南山牧场,体会阿凡提故乡的风采。

    勤勤恳恳的一生

    斗门区井岸镇美湾北小区78号三楼是邝金鼻的家,在他的卧室里,一张1.8米×1.5米的床上,有一大半放的是成摞的书,剩下才是邝金鼻休息的地方,卧室紧连着一间面积约25平方米的书房,三面墙都立着巨大的书柜,里面放满了书。

    “他没有时间概念,什么时候有灵感了就立刻记下来,哪怕是凌晨时分已躺在床上。”大女儿邝说,从她从小记事开始,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习惯,他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只能用“痴迷”来形容。

    斗门文学协会的黄春炳说,邝金鼻对于年轻人从来都是很谦和,即便他早已是斗门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泰斗,获奖无数。今年5月,斗门文学协会新吸收了10名年轻会员,准备弄个仪式,原本不打算惊动邝金鼻,但老人家获知这个消息后,拖着病重的身躯硬是来到会场,与年轻会员就文学创作进行了探讨,他告诫年轻人写作不要贪多,一定要有质量,力争为斗门、珠海的文学作出贡献。当时,邝金鼻说话已是断断续续,连上车都需要人搀扶。

    “住院两个多星期,他的兜里总是揣着300元钱,打完吊针就想去买书,但我一直不让他出去。”邝说到这里声音哽咽,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她说,父亲 “每次买书都是几百几百地花,可每天吃饭还不到20块钱”。

    1975年在斗门文艺宣传队做编辑,写剧本,写乐曲,要耐住寂寞,要钻研,对文学很痴迷,一生都贡献在艺术方面,很热情。很谦虚,对奖项很看重,但还是认为自己有很多不足,大家说你有这么大成就了,他说这不算什么。人品和文品都重要。

    本报记者 陈岩

    ■简介

    邝金鼻,1939年生,斗门小濠涌人,国家一级作家。曾担任斗门县文化馆副馆长,斗门县文联副主席、斗门县文学协会会长;现任珠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斗门区文学协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省戏曲家协会、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历史。著有《邝金鼻儿童文学?寓言童话卷》等书13本。著作曾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多次获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金骆驼奖、广东省优秀儿童文学奖等。作品还入选小学课本并被翻译成外文出版。

    曾荣获 “广东省优秀业余作家”、“珠海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2004珠海文化年度任务”等称号,业绩载入《中国寓言史》、《中国现代寓言史纲》、《广东当代儿童文学概论》等典籍。

    ■缅怀

    妻子说:

    在“文革”中冒险“偷”出丈夫作品集

    1959年7月14日登在《羊城晚报》上的漫画《着“火”了!》,是邝老师创作生涯中的一幅重要作品,刊登时的副题为“给某些不重视产品质量的火柴厂”,署名“邝炳威”。

    《着“火”了!》是生活中迸发出来的 “火花”。那时候,十九岁的邝金鼻是一名人民公社社员,一天他在地里卷纸烟抽,谁知火柴一擦头就掉了,不知擦了多少根,竟没有一根擦得着火。他很气恼,可有什么办法?就这样,一幅令人注目的漫画便在他的羊毫笔下诞生了:一位抽烟者急着要抽烟,火柴么,如上面所说的,没有一根擦得着,面前的桌子上扔了一堆没头的火柴杆,此人气恼得头发全变成了火焰……

    “文化大革命”一到来,这漫画成了邝金鼻恶意攻击“大跃进”的“罪证”,人受批斗,还被红卫兵押着回家,收缴一藤篮作品、样报和样刊。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和邝老师同在一所民办中学教书,正好驻校工作队叫我到教导处“谈话”,我一眼看见邝老师的作品剪贴本,伺机偷夹在自己的教案本里,神不知鬼不觉带走,密藏起来。

    1978年,广东省举办以“文革”前十七年优秀美术作品为主的美展,要求“前十七年”作品先送发表的原件审定。不是我从“虎穴”里“夺回”邝老师的作品剪贴本,《着“火”了!》哪能在“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展厅里重见天日?

    (节选自《我家的多趣阁主记文艺杂家邝金鼻》,作者黄颖,邝金鼻的妻子,珠海市作协会员。2007年6月5日因癌症辞世。)

    儿子说:

    父亲始终保持着一颗平静的心

    父亲是一个严父,记得2006年,母亲患癌症期间,为了鼓励母亲,我写了篇关于母亲的散文《愿身上开出美丽的花朵》,文章事先没有给父母知道,后来见诸报刊。母亲很是欣慰,而父亲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他把我从市区叫回了斗门家中,很严肃地和我交谈,他指出,文中我将“黄杨河”写成了“白蕉河”,斗门根本没有哪条河叫白蕉河。如今细想起来,我不仅连家乡的母亲河也不清楚名称,还自以为是地安了个名,是何等的肤浅。父亲严以律己,明辨笃行,在纷繁的浪潮中,始终保持着一颗平静的心。

    “四人帮”倒台后,父亲的创作迎来了新生。每天他在家中写作都通宵达旦,家里虽然贫寒,但他的背影在台灯的投射下,影照着整个陋小的家居,格外温暖。那时,会在某个刚吃完晚饭的黄昏,一家人团坐在床上,听母亲念父亲刚发表在报刊上的作品,虽然孩子们七嘴八舌,但总会得到最详尽的释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长颈鹿和上帝》那年我5岁,在父亲的教导下,已能将整整一篇寓言背了出来。当然,这并不是我的聪惠,而是父亲在写这篇文章时,就一字一字地让我读,我不明白的地方,他就一改再改,他把文字严格控制在幼儿所能理解的字句当中。而父亲说到“世上最痛苦的还不是心里有话嘴巴不能说,而是嘴巴说出心里不愿意说的话”时,我清晰地记得他眼里闪烁的泪。

    (邝金鼻次子邝口述 本报记者 韩晶元整理)

     珠江晚报。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