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生:见证八十年代
当年,《诗刊》的发行量有50万份。当年,在万人诗歌朗诵会上,座无虚席
眼前的这位老人从1977年起,就在中国当代著名的诗歌刊物《诗刊》工作。作为这本掌握诗人命运的关键刊物的编辑部主任,王燕生见证了整个80年代诗歌的高潮运动,以及走向萧条的全程。
新世纪:《诗刊》在1976年复刊,之后发表了很多和以前不一样的新作品。
王燕生:《诗刊》在1957年创刊,1964年因为政治原因停刊。1976年《诗刊》复刊。1977年,虽然“文革”结束,但是政治、思想、文学等方面仍然习惯性地保持原有的作风,包括歌功颂德,说假话等。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大讨论。之后,人们的思想才从以前的桎梏中逐渐解脱过来。
在诗歌方面,对以往假大空的风格,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被压抑了很久的人们的思想,像洪水冲出堤坝一样,得到了解放,产生了一大批振奋人心的诗歌,比如叶文福的《将军,不能这样做》,李发模的《呼声》,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边国政 的《对一座大山的询问》等,都发表在《诗刊》上。一位听众在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呼声》时,因激动而把收音机捏碎了。
1978年底1979年初,刘少奇还没平反。《对一座大山的询问》朗诵预告在《人民日报》刊登后,敏感的外国使馆、外国记者频频向《诗刊》询问,这首诗是不是给刘少奇平反的信号。诗歌在当时并不仅仅是诗歌,还是这个社会的温度计和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