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调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81852505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1年02月23日

科举虽挫奋发学书

发布时间:2011-02-23 09:29:53      发布人: 孝行天下
     160多年前的一天,慈城梅家又添男丁。梅家在慈城算不上大家望族,但也是名门世泽。据慈溪光绪志记载:梅家的先祖梅宽夫为南宋咸淳七年进士,调慈溪尉,“后摄知县事,率义勇应文天祥而战死常州”。不知是梅姓的缘故,还是家族的荣耀,梅家长辈取于宋代诗人张耒的《梅花》“调鼎自期终有实,论花天下更无香”之意给男孩取名为调鼎。在古代,“调梅、调鼎”均指宰相,可见梅家是希冀其出仕为官。
  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少年梅调鼎开始“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的人生之旅。由于他的聪颖,由于他的刻苦,考取秀才不久的他即补博士弟子员。然而当满腹经纶的梅氏参加乡试时,却因答卷书写不合科举考试规定而被取消了考试的资格。因为科举考试需采用“大小匀落,横竖整齐,圆润光滑”的“馆阁体”答卷。如果说梅氏稍稍随俗一点,能按照“馆阁体”答卷;又或者梅氏稍稍听话一点,能听从家人劝告下次再考,那么可能会多一个梅氏举人,但书坛或许就没有载入艺术史册的梅调鼎了。
  其实用现在的眼光看,梅调鼎不但是极有个性的人,而且还是个十分有志气的人。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世俗中,面对科举的失利,他不沉沦,不附俗,而是发愤作书挑战“馆阁体”。据介绍:梅调鼎初学颜体,在学到对其能乱真时,又刻意临摹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旁及诸家……书法家与写字匠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独来独往、自成一体,而后者仅仅模仿,依附于他人。梅调鼎的书法自然属于前者,其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独树一帜。为此,行家评价他的书法是能圆能断、圆断结合,结体典雅、风神秀逸。近现代书法家邓散木评说梅调鼎:“写得既漂亮又朴素,像年轻的农村姑娘,不施脂粉,自然美好。”当代书法泰斗沙孟海赞其为:“不但当时没有人与他抗衡,怕清代260年中也没有这样高逸的作品。”
  别看只有短短数十字的评价,却凝结了梅调鼎数十年的“朝夕磨砺不离手,夏练三伏冬练九”习书心血。梅调鼎晚年曾吟诵过《晨起》诗:“夜卧不能迟,晨起常苦早。”早睡早起是梅氏数十年因习书养成的习惯。据载:每天清早起来,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笔头极长的羊毫笔悬腕写小楷百余字。大凡习过书法的人都知道:羊毫是毛笔中最难驾驭的,软软的笔,写在软软的纸上,尤其是大号羊毫,中间软柔无力,难于用劲。为了驾驭大软笔,使其能得心应手,宛转如意,梅调鼎除了足不出户勤练外,还持之以恒苦练。最值一说的是寒冻腊月天,梅调鼎常把双手插进雪堆,待两手冻僵之后,再奋笔疾书,直到两手写得发汗为止。当时的梅家已是家道中落,生活较为窘迫,但梅家书房的火盆不曾熄灭,而且上面总放有一盆水,为的是防止水结冰而不能练字。数年习书经验使他深知,避寒辍暑,一曝十寒,“乃书家之大忌也”。工夫不负有心人,历经无数寒冻日,历经无数酷暑日,梅调鼎终成为被清朝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赞为“三百年来所无”的书法家。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