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与事二主 2
孔孟反对“忠臣不事二主”
孔子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论语·泰伯篇》)。乱邦、无道之邦的君主都是昏君,面对如此混乱的政治局面,仍能保持高官厚禄,不离邦而去的人,必然是不事二主的“忠臣”。孔子认为这种人是可耻的。对于能事二主的忠臣,孔子则大加赞扬。齐桓公杀了管仲的主子公子纠。管仲却不能象其他臣子那样自杀殉主,反而归顺齐桓公。子贡说:管仲是不仁吧。孔子回答:管仲辅助齐桓公,使他称霸诸候,匡正天下,老百姓至今还享受着他带来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天下混战不止,社会将倒退,何必拘小节呢(《论语·宪问篇》)。同时,孔子也以实际行动反对“忠臣不事二主”。他初任鲁,为鲁司空,又为大司寇,摄相行事,诛‘少正卯’,鲁国大治。后因见鲁君沉迷歌舞,不理攻事,便离开鲁国,周游卫、宋、陈、蔡、楚各国,都不被这些国家的君主任用。六十八岁才返鲁国,著书立说,开门授徒,有教无类。
孟子反对“忠臣不事二主”的言论,较为深刻。当齐宣王向孟子问及贵戚大臣应如
孔孟反对“忠臣不事二主”,是由于对人民、国家、君主三者之间的关系有独到见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从这个论点出发,臣子首先要忠于人民,其次忠于国家,再次者忠
文天祥不肯投降元朝。他在被行刑前就写下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自今而后,庶几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