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冼夫人与和谐社会 3
百官的操守
举凡封建王朝能在一段时间内达到社会安定,除了有类似“明君”者外,还要有百官配合。明崇祯王帝登基之初,大力铲除魏忠贤奸党,整顿官场,励精图治,遇事不当常反躬自问,曾多次下诏罪已,为中国历代君王的绝无仅有。可是由于无法扭转积重难返的官场腐败,终于亡国,自缢于煤山。其遗书有嘱咐入侵者勿伤百姓之语。清代在祭崇祯文中说“君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可见臣的能量也很重要。在梁代,当冯宝完婚时,如果百官谗说冯是“投降派”,冼为“异己分子”;在陈代,当“岭表大乱,夫人怀集百越,数州晏然”时,如果百官舆论一律说冼夫人是“地方主义头子”,把持“独立王国”,则冼夫人的历史可能会改写,在隋代,“时番州总管赵讷贪虐,诸俚獠多有亡叛,夫人遣长史张融上封事,论安抚之宜,并言讷罪状,不可以招怀远人。”当此之时,如果官场腐败,赵讷自然朝中有人撑腰,封事不一定能上达帝所。如果派出的钦差大臣同赵讷沆瀣一气,同流合污,赵讷总可大事化小,则亡叛者不息。幸而当时是开国之初,官场腐败未著。宰相杨素尚未异化到矫旨杀人,骄奢滛佚的地步,还有点让乐昌公主“破镜重圆”的美德,成为文学上的佳话;红拂女也未弃他而去。因此封事能上达。接着“上遣推讷,得其脏贿,竟致于法。降敕委夫人招慰亡叛,……所至皆降”。社会得以安宁。
君得良臣,臣遇明君,风云际会,君臣一体,此乃王朝兴盛的先决条件。而要达到此境界,则有赖于“用则勿疑,疑则勿用”的古训。这点值后人借鉴,用于建设和谐社会。(本文内有引号的文字,均摘自《隋书·谯国夫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