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北朝时期,岭南的社会生产力比中原远为落后。因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科技落后,经济发展非常缓慢。由于生产力落后,耕作方式古老,生产收获甚微,人民过着“昼乏暮饥”的日子。冼夫人采用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经验,引进先进耕作技术,力劝俚人“尽力农事”,使农业生产稳定发展。“自是溪洞之间,乐樵苏而不罹锋镝者数十年”。在高凉古城遗址(今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有一个占地近200平方米的大粮仓,藏粮约四十至五十万斤。当时,手工业发展得较快。高州和雷州一带,虽“不宜蚕桑,唯种苎织葛为衣”,但所出产的葛布、都落布、吉贝布等麻织品,质地甚佳,名闻中原,有的被唐王朝列为贡品之一。其中,尤以精湛的铸铜技术为最,铜鼓的铸造工艺,“实为奇巧”,“大者广一丈”,且“其身编有虫、鱼、花、草之状,通体均匀,厚两分以外”。使俚僚社会出现“尽力农事”的好现象。同时还发展了贸易集市。整个岭南经济出现跳跃式发展。
历代高明的当权者和政治者,都关注文化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智慧过人、才干卓越的冼夫人,同丈夫冯宝,不遗余力地在俚僚社会传播先进文化,吸纳中原先进民族的伦理道德、社会管理、法制政令、文化教育,促使岭南社会文明向前发展。
冼夫人积极倡导俚人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教育俚人“从民礼”、“以礼义威信镇于俗”,并建学堂,努力学习和引进汉族文化,使“蕉荔之墟,弦诵日闻”,俚区之“风气日开”。
由于冼夫人大力开发岭南地区,推动了俚僚地区的社会进步。大唐宰相魏征曾对当时岭南俚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评价说:“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稍属于中国,皆列为郡县,同之齐人。”所谓“同之齐人”,即和汉人差别不大,表明俚僚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