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民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35411
本馆由[ wa1kt70o ]创建于2010年01月25日

马志民:实践“中国旅游地产”

发布时间:2010-02-22 08:49:17      发布人: wa1kt70o

    抛开生态旅游来谈马志民对地产学的贡献,多多少少有些单薄。在马志民的人生词典里,地产开发不过是一个事业过程,生态旅游才是这位大师的终极追求。

    十多年来,我们一直通过华侨城的三大主题公园的成功,关注这位大师的智慧、魄力和历史生态良知。今天,惊动旅游界、地产界及历史生态学界的惠州白鹭湖开发,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大师,来触摸中国旅游地产的发展脉搏,并探寻其成功之谜。

    “实践家”的人文关怀

    了解这位泰斗级人物,有必要先了解他的人生历程。马志民先生1932年生于广东台山,1948年加入东江游击队,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59年任深圳水库工程指挥部第一副总指挥,1985年任香港中旅集团常务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开始在深圳特区投资建造“锦绣中华”,随后又陆续建成“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成功开辟中国“主题公园”的先河,被誉为“中国主题公园之父”。现马志民先生为“香港马里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

    在七十年的人生历程中,马志民经历了从“革命者”,到“国家干部”,到“实业家”,到“生态旅游实践家”的几次重大角色转换。纵观马志民先生的几次人生“突围”,我们不难发现,在他的生命里,一直贯穿着始终如一的人文关怀和生态良知,就是这种纯粹、深切而又执着的情感,促使他最后成为生态旅游的领军人物。在采访马志民先生的过程中,他对自然的关爱和忧患意识流露无遗,在谈到“白鹭湖风景旅游度假区”的开发时,马志民先生说,“中国的自然景观被破坏得太严重,我们要为后人留点东西。”

    “实践”的“过程素养”

    一个人文学者的责任感,最好的表现方式就是实践,马志民就选择了这样的方式。他对生态旅游地产的关怀和前瞻,浸透在华侨城的整个建设过程之中。

    1985年的深圳,当务之急是发展工业、金融等最直接的支柱产业,因此当有人提出要在华侨城开发旅游项目,那是多么不可思议。1986年春,深圳压缩了10亿资金,砍掉了百多个项目,但是对马志民来说,这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挑战自我的机会。当时任香港中旅集团常务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的马志民,同时兼任华侨城建设指挥部主任、总经理。

    改革开放之初,马志民就看到了“中国有一批人可以进行文化旅游”,并且在不久的将来,“旅游将会改变中国产业结构的格局”。因为深圳没有任何自然的历史人文景观,所以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一张可以尽情发挥的白纸,从荷兰的“小人国”得到灵感,马志民决定在南中国的这片土地上,“把中国的主要历史古迹按比例缩小,塑造一个中国的缩影”。

    马志民以“不要国家拿钱,自筹资金组织力量”的魄力,整合了当时最雄厚的资源,继“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后,“中华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相继建成开放,这三大主题公园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开辟了中国主题公园的先河,并成为迄今为止无人能够超越的里程碑。

    华侨城工程集中体现了马志民作为企业家的魄力、学者的严谨、美学家的修养;白鹭湖项目,则再次展示了他的这一“过程素养”。为了找到理想的生态旅游示范基地,马志民考察了近30个地方,才最终确立了惠州白鹭湖;为了让这片土地成为他理想中的生态乐园,他聘请了侯一民、余秋雨、周令钊、龚书楷等文学、艺术、建筑各个领域的大师反复论证。

    “成功”才是硬道理

    著名作家余秋雨说,“马志民不仅是一位专家、一位学者,更是一位实践家。”这句话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可以认为马志民投20多亿开发白鹭湖,不仅仅是造个风景旅游胜地给人享受,他也是要赚钱,要谋求回报的。具有生态美学的项目、利润丰厚的回报———这,才是“成功”的全部定义。

    马志民以一个生态学家的眼光,来定位自己的项目。马志民先生说:“白鹭湖首先得有主题景点,这是一个主题公园的要素之一;第二它应该是一个‘山水园林’风景旅游度假区,苏州是‘园林山水城市’,杭州是‘山水园林城市’,白鹭湖也应以‘山水’为基础;第三它追求的是一种意境之美,‘意境’是传统美学中很重要的范畴。

    在马志民从容而严谨的话语中,处处透露着他对生态学、美学和历史学的人文素养,正是这些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修养,丰富了他的经营思路,为他打造出具有国际水准的杰作,同时更创下了源源不绝的经济回报。(王侯罗语萍)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