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民:深圳建设的先行者
1
17岁参加东纵投身革命
马志民原名马启煌,1932年5月14日生于广东省台山县白沙乡的一个华侨人家。马志民是他1949年参加东江纵队后给自己改的名字,即为国为民之意。
马志民的父亲马维鸿早年曾经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参加中国留学生进步组织,学成后回国任大学教授。父亲对长子马志民要求严格,早早就送他入私塾,还常亲自教他背诵《陋室铭》等优秀古文。但对马志民幼年影响最大的还是母亲余静坤,一个明理豁达、淳朴坚毅的农家妇女。马志民曾写了一篇《永恒的母爱》:“母亲以自己的品性德行,在我心灵上塑造了一尊神—一尊使我永远感到慈祥、亲切、温馨而又不断给予我力量的神。我在她身上得到了许多书本上难以得到的启示。”
1941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广东,年仅9岁的马志民和家人一起逃难,辗转广西、湖南、贵州等地。苦难的童年经历,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深刻的影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深深烙在他脑子里。中学时代,这种爱国情绪常流露笔端。他的班导师曾批语:“笔健气壮,不愧为现代青年。”
1949年春,正在上高中的马志民参加了曾英勇抗日而声名远扬的东江纵队。战地生活艰险,一次他和战友执勤时,遭敌人突袭包围,乱枪中,一个名叫“坤仔”的小游击队员挺身掩护他,两人才死里逃生。
他最早进入深圳是在1949年秋天,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联络员,受命参与接管九龙海关。此后一直生活在深圳。
2
曾任深圳镇委书记 指挥建设深圳水库
1958年,马志民被调任宝安县委统战部部长,并一度还兼任深圳镇委书记。上世纪50年代,香港经常闹水荒,生活极为不便。为协助解决香港同胞用水困难问题,根据当时的广东省省委第一书记陶铸的建议,广东省政府决定在深圳兴建水库,输水香港。1959年6月,深圳水库工程指挥部成立,年仅27岁的马志民被任命为第一副总指挥,统管全局。他带领4万工人,奋战99天,依靠铁锹、扁担、手推车和仅有的2台拖拉机,完成了长1公里,高30米的堤坝主体工程,如此高速度高质量建成大坝,创造了特区建成前的“深圳速度”。
马志民在一篇文章里谈到自己接到任务后说,“我没有修建水库的经验,但我那时正值20多岁的盛年,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我渴望着投入生活的激流,生命的烈火在炽烈地燃烧,我珍惜这个机遇,期待着即将开始的战斗。”
他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当时整个工程的运转可以说是不分昼夜地连续奋战。我与指挥部人员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睡眠时间,确实太累了,就到工棚掀开那被厚厚一层沙土笼罩着的蚊帐倒头睡一下。有一次我夜里12点多主持开会,说着说着嘴的肌肉就不受控制了,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然后我居然话没讲完就倒在桌子上睡着了,真是不可思议。”
当年修大坝的劳动模范、被称为“飞车姑娘”的张敬爱回忆当年的老领导说:“马总(马志民)那时候可瘦了。他是领导,但是他跟我们同甘共苦,每天在工地为我们鼓劲。他还在劳动间隙组织很多活动,例如唱粤曲,学文化。我们大家都很高兴,劳动之余还能认字,收获很大。”
那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少油少肉,口粮仅可果腹,而每天的劳动时间之长,劳动强度之大,可以说是已经到了人的体能所能承受的极限。马志民在一篇回忆录上写道:“每当深夜我与指挥部人员到天寒地冻、北风呼啸的工地巡视,看到有些工人在灯光照不到的阴暗地方,东倒西歪地昏睡,我的心情十分复杂,既矛盾,又难过,我每次都不忍心唤醒他们。”就在这种最艰苦的环境下,1960年3月4日,堤坝主体的土方工程终于完成了,较最初计划到5月份完成提前了2个多月。
1961年11月,深圳水库开始向香港供水。
3
垦荒华侨城创中国主题公园先河
1979年,马志民被调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并派往香港任中国旅行社经理襄理,1983年任副总经理。1985年至1995年,任香港中旅集团常务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深圳特区华侨城建设指挥部主任。作为华侨城的开创者,他独创的主题公园学说,已让他成为海内外旅游界公认的旅游学专家,被公认为中国主题公园的创造者之一。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侨办决定投资开发占地4.8平方公里的深圳华侨城,马志民被任命为华侨城建设指挥部主任和华侨城经济发展总公司总经理。多年对城市规划、旅游学的苦苦探索,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其实,在深圳湾畔的荒芜海滩上建设怎样的华侨城,马志民心中早已有了谱。1985年,他到欧洲考察,在荷兰玛林洛丹看到“小人国”,大受启发——如果能让中华五千年文明和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浓缩一园,让中外游客在短时间内领略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定然会有很大的吸引力。说干就干,1986年,在他的主持下,锦绣中华主题公园起步了。
没有人才,没有经验,更让他感到压力的是,华侨城的这个开发方针不为人理解,有人说不建高楼大厦却栽花种草,也有人说拿出1个亿的资金修旅游景点,深圳湾那么荒凉,在那里搞旅游,无异于将钱扔到深圳湾里。面对这些论调,马志民毫不动摇。1987年动工的锦绣中华两年完工,开业后轰动海内外,1个亿的投资当年就全部收回。以其收入滚动开发的民俗村于1991年10月开业,再掀热潮,1年半后又收回了投资。接着兴建世界之窗,1994年6月开业,再创辉煌。
旅游界人士认为,马志民主持华侨城开发,最了不起的是两条,其一,他坚持旅游为主的方针;其二,他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在那时,旅游被看成是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然而马志民却在这个荒原上趟出一条金光大道。先磨刀再砍柴,坚持规划先行,宁可放慢前期节奏,也不匆匆开工建设,是马志民的又一个过人之处。他宁可在规划上花时间,顶住压力,也不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这一点,在其重金延聘孟大强一事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华侨城开发之初,马志民就以年薪11万美元,请来新加坡著名华人建筑师孟大强先生,担任常年规划顾问。11万美元,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人的收入水平,无疑是令人咋舌的高薪。而这11万美元仅仅是孟先生每月来深圳两天!而如今,即使当初对此事颇有微辞的人,也认为马志民此举物有所值。
“二十载中旅十年侨城圆万众,梦想堪称主题公园第一行者;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创千秋,功业唯留无私奉献不二门”。这首挽联,也许是对马志民人生精华的一个缩写。
我记忆中的马志民
吴炎
第一次见到马志民是在1988年末。当时,我代表所在的企业去深圳湾大酒店旁边临时搭起的一间铁皮棚里参加华侨城企业的一个会议。在华侨城建设指挥部的领导中,个头一米八多的马志民显得比较突出。在别的领导讲话的时候,他直直地坐在那里,非常安静,但又隐隐透露出些许威严。他讲话的其他内容我已淡忘,但我清晰地记得他提到要注意在企业活动中的贪污现象。马总的清廉是有口皆碑的。他追悼会的挽联上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创千秋”的字样,我认为当之无愧。
马总是位很感性的人。作为锦绣中华第一批员工的一员,我多次感受到他感性的一面。作为中国主题公园的创造者之一,马总的确把锦绣中华当自己的孩子照看。锦绣中华开员工大会的时候,他经常会到场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带着对事业、对锦绣中华的炽烈情感,他的每次讲话总能深深触动每一个人。他告诉大家:“人总是要有一点追求的”。他经常提到曾见过一位外国人在中国旅游后给中国国家有关部门写的一封信里提到:到世纪(20世纪)末,你们中国可能有最好的大炮,但如果你们的洗手间还像现在这个样子,你们永远得不到世界的尊敬。他还反复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锦绣中华开业前,一位在深圳工作的外国人向他表示,这个项目不错,但中国人自己的团队肯定管理不好这个主题公园,并表示中国人管理的劣势,半年之后就会显现出来。这两件事刺激了他,也激励了他,他反过来多次用这两个故事激励我们,一定要把锦绣中华经营好,管理好。锦绣中华开业后游人如织的火爆情形,开业当年就收回全部建设成本并大幅赢利,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当年“锦绣中华现象”里包含的“厕所文化”并不为许多人知晓。马总亲自督促,使得锦绣中华的洗手间总能保持一尘不染,空气清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传为美谈,并在旅游界和学术界掀起一阵关于“厕所文化”的讨论。马总对锦绣中华的清洁人员特别关心,经常参加他们的会议,春节时马总会专门给他们寄贺年卡,还把当时表现突出的洗手间管理员黄积发树为典型。
马总很少提到敬业两字,但他身上无时不体现着这两个字。在中国民俗文化村试业期间的一个傍晚,我在朦胧的夜色中,突然看到马总独自一人默默地跟在一群游客的后面,既看景点,又细心注意着游客们对景区的反应和评论。1993年夏天,美国佛罗里达锦绣中华开业当天,入园的游客很多,已是60多岁的马总站在公园的前广场上,像一名普通导游一样,用双手指挥导引着过往的人流。佛罗里达的夏天,骄阳似火,天气酷热,马总就这样站了一个多小时,满脸是汗,但他好像浑然不觉,完全沉浸在工作中。
◆◆生平
作为中国主题公园创造者之一的马志民,1932年生于广东台山。生前曾任香港中旅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华侨城建设指挥部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2006年6月3日,马志民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4岁。
深圳特区报
作者:本报记者叶志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