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获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35315
本馆由[ aya7yr09 ]创建于2010年01月10日

苏获:“颠覆”湘绣的孤独者

发布时间:2010-02-22 15:57:27      发布人: aya7yr09

    在湘绣的道路上,苏获形影孤单。这与他对湘绣“颠覆式”的改革有关。

    从小喜欢绘画的他,在历经篮球教练、国家干部、商人等多种身份后,依然钟情于湘绣的怀抱。画家“不安分”的灵魂让他不断对湘绣进行着各种改革尝试:变湘绣“以刺为主、以画为辅”的“绣画”传统为完全颠倒的“画绣”;变过于注重针法技艺的刺绣传统为针法无定势,不以针法论高低;变花鸟虫草的传统题材为当代人物肖像、世界名画。与此同时,他还成功地把西方油画与传统湘绣融为一体,创造出以浏阳“夏布”为底、以麻为线的现代“麻绣”。

    然而,他所做的这一切,至今仍游离在湘绣的“主流”之外。

    在用自己的艺术赢得市场的同时,他的内心,却充满了缺乏“主流”认同的艺术孤独感,以及对湘绣因守旧而渐显衰落的无尽担忧。

    画家步入湘绣界

    在湖南,即使在湘绣界,知道苏获的人也不多。这与他自娱自乐的“个体户”方式有关。但正是这一方式,才使他对湘绣的创新能如此彻底。

    而创新的力量来自于他对绘画,特别是对油画的喜爱。

    很小的时候,苏获就喜欢用粉笔在墙上、地下四处涂鸦。买不起画册,他就每天到住处附近的阅报栏“蹲点”,在每天换下来的报纸中查找各种图画,然后小心翼翼地用刀片把它们割下来,粘贴到本子上制成画册,以便自己慢慢临摹。上高中时,他爱上了油画,长期苦练,竟然画得有模有样。

    文化大革命期间,已有一定绘画才能的苏获,被指派绘制大幅毛主席像。于是,喜爱绘画的他抓住一切机会,向各位名家请教,以至后来被戴上“走白专道路”的帽子时,依然没日没夜沉醉在油画中乐不思蜀。

    此后,虽然他的工作一再变动,但对油画的爱好,却从未改变。1989年,在何不以湘绣的针和线绘制“油画”的念头下,他以初学者的身份迈进了湘绣界。此时,他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家,其绘制的多幅作品悬挂在湖南省委礼堂等多个地方。

    3个月绣出10年功力

    刺绣与绘画是姊妹艺术。清代刺绣家丁佩在《绣谱》里,曾给刺绣下定义为“以针为笔,以纤素为纸,以丝线为颜色的绘画”。这也就是传统所说的“绣画”。在刺绣作品中,是以刺绣统帅绘画,针法先于画意,绣画与画的差别由此拉开。也正是在这种思维下,刺绣发展到了今天近百种针法。在评价绣品优劣的时候,也大都以针法的难易做标准,并形成了绣女水平决定作品水平的事实。

    作为画家的苏获,脑海中根深蒂固却是绘画的思维,很难把握湘绣的“绣画”传统。在他看来,针法如同笔墨,只能为作品服务,怎么能让作品为笔墨服务呢?在向刺绣师学习完基本的走线方式后,他很自然地采取了以画为主以绣相随的方式,以画意调度针法,使画统帅绣,使“绣画”变成了“画绣”。

    刺绣思维的转变对绣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绣工往往只潜心研究针法,对画研究不够。而在新思维下要求绣工们必须有对美术、造型的强烈悟性和感觉。苏获用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选拔着绣工:首先,把一百多个颜色各异的笔和笔筒分开,要求她们以最快的速度把颜色相同的笔和笔筒重新套好;然后,要求从未绘过画的绣工每人对照实物绘制简单的杯子等。“前面能看出她们对颜色的感悟力,后者能看出她们对形体的感觉。这些对她们领悟画意极为重要。”苏获认为,这两方面的要求对“画绣”来说,十分重要。

    崭新的刺绣思维带来了针法的革命。苏获的绣品,针线灵动飞扬,随意而自由活泼,什么“走势”、什么“针法”,在他的绣品中完全找不到传统的含义。两千年来湘绣完备且牢固的针法体系,就这样在苏获的湘绣理念里中轰然解体。

    “适合内容的针法才是好针法!笔墨脱离了具体的画面,其价值等于零,同样针法之于刺绣,必随着内容的转变而转变、创新。为针法而针法,为显示功夫惊人而绣,是费力不讨好的苦活。”苏获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是法度,无规矩也成方圆是艺术”,正是苏获的刺绣理念。

    更令人欣喜的变法是,基于新思维的针法革命,彻底改变了绣女的培训方式。传统的绣女都要先琢磨熟悉繁复的针法,但在这里,一个刚刚拿起绣针的女孩,在熟悉最基本的针法后,只花3个月就绣出了令人惊讶的习作,达到了传统绣女修炼10年功夫的水平。

    刺绣与油画完美结合

    油画一直是苏获的心头之爱。从事湘绣后的苏获,不管是与别人合作,还是自己单干,都把大量精力放在了油画如何与湘绣结合上。

    油画有很明显的特色:立体感、光感、质感和空间感都很强,色彩鲜艳。但是,正因为油画的这些特色,用针线来表现的难度就更大。首先是素描光线,明暗的深浅以及立体感要表现出来,二是色彩,需要用很多不同颜色的色线来调和,这就对各种色线在调和后所生发出来的色彩要有更明确的把握。“传统中国画锈品的色阶只有寥寥数个,而油画刺绣的色阶往往无数。”苏获说。

    苏获没有在困难面前止步。一般的丝线只有七八个色阶,他就买了坯线自己染了二三十多个色阶。而且他懂得用线来调色,如黄和蓝线的混绣就变成了绿,色彩柔丽而微妙,传统的湘绣就非用现成的绿线不可。他也懂得怎样运用补色来突出主体,如黄色用紫色来衬托,不只是一味地用深浅来作色。

    《金鞭溪》是苏获的得意之作,油画的立体感、空间感、光感和质感在绣品中和谐地融于一体。远处森林安静得似乎能听到鸟鸣,近处溪水潺潺向你奔涌而来;树隙中洒落的片片阳光,山泉跳跃的朵朵水花,都能使人产生灵动的感觉。动静、冷暖、虚实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水光山色春光好的明丽景致便耀眼于丝绸上。绣品上漫过麻石的水流,苏获先绣石头绛红的底子,再加一层淡紫色,将水的透明,石的光滑生动展现。因为他懂得天空的蓝、树的绿反射到石头上,通过水的反光就会变成淡紫色。绣品完成后,苏获爱不释手,他站在《金鞭溪》的前面,为自己照相留影。绣品的逼真,使照片上的苏获宛如真正身处金鞭溪。

    在“麻布袋”上绣花

    在思维、工艺创新的同时,苏获又在琢磨着进行湘绣原材料的创新。

    苏获对小时候家里经营的浏阳“夏布”印象深刻。“夏布”是用苎麻生产而成,而苎麻生长在土里,因而被外国人称之为“中国草”。“能不能用‘夏布’与麻线结合起来,进行刺绣呢?”苏获的异想天开,并没有因为 “麻布袋上绣花,底子太差”的俗语而停留在想象上。他亲自跑到浏阳去买“夏布”。

    “夏布”买回后,他才发现要真正用于实践确实不易。在麻布上打底稿只能画轮廓,然后却是“草鞋没样,边打边象”。为此,他专门做了一个直立的、可以调整高矮的棚架,正反面都安排了绣女走针。

    苏获觉得,麻的本色,与黑人的体貌较为相近,他决定从绣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半身肖像开始尝试。为了表现安南的鬈发,他又尝试采用以前只用在花蕊上的“打子”针法,时松时紧,再作特殊处理,一头鬈发便有了蓬松而逼真的感觉。然后按人物面部骨骼和肌肉的解剖结构调整针法走向,眼睛、嘴角更是费了许多功夫琢磨如何走针。

    数月的夜以继日,苏获完成了《安南像》。麻布上的安南,眼光深邃而安祥,嘴角坚毅,坚强的意志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得到了完整的表现。苏获又接着实践用麻绣绣深山老虎,绣凡高的《向日葵》,绣品体现的那种粗犷质朴,使人情不自禁的会产生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之感。“麻绣”由此诞生了。

    精品市场路线的成功

    从某种程度而言,艺术的最终价值,还是要体现在市场上。2002年,苏获在艺术上不断进行探讨的同时,决定成立完全属于自己的绣花园,让自己的艺术创新全方位接受市场的考验。

    苏获是在湘绣走下坡路时进入的,其时,湘绣是“夕阳”产业的看法成为了主流看法。苏获看到市场上湘绣因相互滥价而做工愈发粗糙心痛不已。他要用自己的努力来阻碍湘绣价值的下滑。

    从商的经历,使苏获比其他湘绣从业者更能触摸市场的脉搏。他把目标市场瞄准了社会名流的人物肖像制作上。而这也能很好地与他自己长于肖像绘画的专业特长结合。

    苏获充分利用自己的家庭人力资源,为绣花园设计了先进的运作模式:儿子擅长电脑,主要负责绣花园产品的电子商务销售;女儿在美国,理所当然成了苏获绣花园的美国代理处。同时,他还广泛利用自己在海内外的朋友,让他们推介自己的作品。一位德国友人在苏获朋友的介绍下,将信将疑地寄来了自己的照片,苏获和绣工们一起努力,绣出来的作品令那位德国友人连呼“比照片还要逼真”。

    面对市场的种种诱惑,苏获始终坚持着自己走精品市场路线的道路。他的绣花园,虽然有20多位心灵手巧的绣工,但每年只能绣作30幅左右的作品,大部分绣作时间都在4个月以上,其中极品系列的绣作时间普遍超过8个月。

    虽然每件作品的价格都不菲,但市场很快接纳了他的艺术。如今,他许多作品,已成为海内外名人和皇室收藏的珍品。

    拯救“现代湘绣”

    “中国艺术‘无技巧是最高的技巧’的境界,在这里成功展示。”2005年1月,国内资深刺绣史专家李湘树在看到苏获的作品时,情不自禁撰文呼吁,“现在是到了把这场不为人知的刺绣革命,宣告于世的时候。”

    习惯关起门来研究湘绣的苏获,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也愈发感觉到个体力量对湘绣发展的无奈。

    近年来,因为地域不同而形成的中国四大刺绣,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交通的便利,有了融为一体的发展趋势。发生在苏获身上的一个事例,很好地说明了苏获的这一判断:外省在看了他的作品以后,曾极力邀请他过去,曾极力邀请他合作,除了良好的待遇外,还答应送给他一栋别墅以供创作。

    苏获对湘绣的担忧因而更加焦虑。事实上,他创新后的湘绣,在传统人士眼中,可能已不能称之为湘绣。在湘绣界赢得艺术的认同,可能远比他赢得市场认同要难得多。

    “现代湘绣究竟走到哪一步了?是个什么样的现状?很多领导和业内人士都并不是很了解。”苏获一向轻快的语气中有了些许沉重,“在四大刺绣的融合过程中,若不先人一步,若不能先人一步,就有可能失去生存之地。”

    确实,现在江苏、广东省政府已大力拓展苏绣和粤绣的空间,比如由政府支助在海内外举办各种展览。而我省并没有他们那样重视。现在,仅仅凭借苏获个人力量和绣花园一点一滴的发展,速度肯定比不过别人。苏获能做到的,只能是把他个人的产品做得更好而已。

    “在分散的湘绣界,最缺乏的就是沟通。虽然大家都知道要创新,但创新是依据一定的传统,还是法无定势?”对缺乏交流沟通的湘绣,苏获心急如焚:“大家不能再彼此互相保密,不理不睬了。”(稿源:本报记者 罗武战)

    新闻来源:湘声报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