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浚-消化、吸收、创新引进技术扩建吉林化肥厂
1955年后,杨浚在任吉林化肥厂厂长期间,对工厂扩建采取分步实施和切实的技术保障相结合的措施,使得由前苏联原来设计的年产5万吨合成氨的设备逐步扩大到年产30万吨,成为中国最早的大型合成氨工厂。在这项工作中,杨浚在消化、吸收、创新引进技术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杨浚对扩建化肥厂的成功尝试,与他前一段时间从事化工生产工作积累的经验是分不开的。1949年,他在担任沈阳化工厂厂长期间,使这个因战争而残破的工厂,仅用1个月就恢复了部分生产。为了向社会提供化工产品,他组织人员设计和建设了氯苯、氯酸钾等生产装置,又将日军占领期间试验未成的过热汽缸油试验工作继续进行下去,并取得成功,产品满足了铁路机车的需要。
吉林化肥厂是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杨浚在主持吉林化肥厂第1期工程建设中,经过深入调查和反复计算,发现从前苏联引进的这套设备,设计留有较大余地,生产工艺有保守、落后之处,备用设备较多,公用工程也有潜力。杨浚经过研究提出,化肥厂建设分3期进行:第1期工程,实现引进项目的施工、投产,可年产5万吨合成氨、4000吨甲醇、9万吨硝酸铵。第2期工程,化肥厂生产能力为年产12~14万吨合成氨。第3期工程,化肥厂生产能力为年产22万吨合成氨、2万吨甲醇,折合为24~25万吨合成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技术改造,有可能达到年产30万吨合成氨。
1957年,化工部部长彭涛到吉林检查工作。杨浚向彭涛汇报了关于化肥厂建设分3期进行的设想,彭涛表示赞成。随后在杨浚的组织下,开始了化肥厂2期扩建设计和建设工作。在这一工作中,杨浚提出的建议有:煤气发生工段采用小块焦炭富氧连续气化工艺,不仅可利用吉林电石厂生产的小块焦炭为原料,而且还可提高原料气的质量,实现增产;铜洗工段采用醋酸铜氨液来代替原苏联设计用的碳酸铜氨液,以除去原料气中的微量一氧化碳;由于合成氨原料气质量的提高,减少2台精制塔,以节省扩建投资;采用铂—铁—铬二段催化剂代替铂网催化剂,用于硝酸生产,以减少铂的用量;硝酸吸收塔用非金属耐酸材料代替当时十分匮乏的不锈钢材料;硝酸铵造粒塔在扩建中经过挖掘潜力,将原苏联设计年产硝酸铵9万吨已用的2台造粒塔提高生产能力,只需增加1台,即可满足年产45万吨硝酸铵的需要。
由于实施了杨浚的建议,化肥厂扩建工作进行顺利。从1957年开始到1962年底,完成了二期扩建工作,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为:合成氨12万吨,硝铵24万吨,甲醇2万吨。从1963年开始到1966年,完成了三期扩建工作,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为:合成氨22万吨,硝铵45万吨,甲醇2万吨。后又经控潜改造,到1966年底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为:合成氨实际生产能力已达到30万吨,硝铵达到53万吨。吉林化肥厂已成为中国以煤为原料的规模最大的合成氨厂,生产的硝铵化肥,有力地支援了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