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生:从“上帝的叛徒”到“火柴大王”
可是没过多久,卜博士却十分生气地赶走了这位学生:“O.S.,你是上帝的叛徒!去!去!你已经没有资格再在这里读书了!”“O.S.”就 是 “O.S.Li en”——刘鸿生。上世纪初,刘鸿生已成为蜚声全国实业家,圣约翰大学隆重欢迎了他,授予他“名誉博士”,邀请他任校董。刘鸿生为母校捐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社交馆。
刘鸿生(1888~1956)原籍浙江定海县,生于上海。父亲是行驶上海至温州海上客轮的总账房,不幸中年病殁,致使家道中落。刘鸿生自幼聪慧,在上海的圣约翰中学毕业那年才17岁,随后考入圣约翰大学,英文名字叫“O.S.Li en”。刘鸿生凭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屡获学校奖学金,以奖学金代缴极其昂贵的学费后,还有余钱补贴寡母辛苦支撑的十口之家。
离开了圣约翰大学后,刘鸿生很快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公共租界巡捕房当了翻译。20岁的刘鸿生精明能干,3年后,刘鸿生升任英商开平矿务局上海办事处买办,后来他又坐上了开滦矿务总公司(当年英商开平、滦州两矿务局合并)买办的交椅。
上世纪20年代初,刘鸿生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开始经营火柴、水泥、纺织、码头等与民生攸关的实业,这时英商终于发现这个“O.S.”决非等闲之辈。开滦总公司洋大班百拉亚发话:“O.S.,你走得太远了,你要全心全意为大英帝国效力呀!”刘鸿生与英商开滦总公司打起了长达两年多的官司,终于胜诉。从此,他不再做洋买办。在此期间,刘鸿生买下徐州贾伍煤矿的全部债权,成立由他控股的华东煤矿公司。几年后,他就成为让中国人自豪的“中国煤炭大王”。
1920年,当中国还盛行自燃的黄磷火柴时,刘鸿生就斥资12万元,在苏州开办了鸿生火柴公司,高薪聘用外国技师和留美化学博土,生产安全火柴。他决心与瑞典的“凤凰”、日本的“猴子”火柴竞争。1934年,他兼并了长江沿岸“裕生”等7家中小火柴厂,成立了大中华火柴公司。他的商战方略是用“产销联营”方式分割市场,缚住同行手脚,如成立“华中地区火柴产销管理委员会”,其限制区域包括苏、浙、闽、皖等8省。
刘鸿生又用“联华制夷”和“联夷制夷”战术,各个击破洋商。比如他与美商联合,实行产销管理后,迫使东洋“猴子”就范,有效地限制了日资火柴在东北、华北、鲁豫地区发展,以巩固中国产火柴较稳定的销售市场。不久,“大中华”的资本激增至365万元,年产火柴15万箱,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火柴公司,刘鸿生也被人们冠以“中国火柴大王”称号。
抗日战争时期,刘鸿生在香港、重庆和兰州投资创办中国火柴原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毛纺织公司、西北毛纺公司等,一度任重庆国民政府火柴专卖公司(后改火柴烟草专卖局)总经理。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执行长兼上海分署署长、轮船招商局理事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鸿生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等职。(吴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