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宝驹——建新国家 做新贡献
1949年6月16日,许宝驹以民联中央常委的身份参加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被安排在负责起草共同纲领的第三小组。第三小组可谓是名人荟萃,除由周恩来任组长外,另由北京大学教授许德珩任副组长,宦乡任秘书,组员的阵容十分庞大,有章伯钧、廖承志、邓颖超、周建人、罗隆基等共23人。
共同纲领是一份具有国家临时宪法地位和作用的文件。起草这份文件是筹备建国过程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经过反复的协商、讨论和修改,9月29日,政协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0月1日,刚刚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发布公告,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
共同纲领分序言和总纲、政权机构、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7章,总计60条,7000多字,是此后这类文件中最精练的,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施政准则和建设蓝图,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和海外华侨的一致拥护。在共同纲领的制定中,有许宝驹的努力和心血。
新中国成立后,许宝驹被任命为政务院首批参事。此后他还担任过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法案委员会委员。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在北京成立。8月5日,民革中央常委会第27次会议决定,许宝驹参加该会。10月26日,“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在京委员与“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的各人民团体代表及各民主党派代表,在北京举行联席会议,将两会合并,改组为“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国的抗美援朝运动。1951年3月中旬起,该会简称为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由包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代表人士158人组成,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郭沫若任主席。许宝驹当选为该会常委、组织部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许宝驹曾任民革中央常委和宣传部部长等职,为民革的建设和发展做了很多的贡献。1952年8月至9月间,许宝驹对民革中南区的党务工作进行调研,视察了武汉市分部筹委会、湖北省分部筹委会等7个地方组织。每到一地,他都召开会议,认真听取谈话,对各地方组织的筹备与建设情况进行细致的了解。回到北京后,他提交了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在报告中对所视察的各区的情况进行了一一说明,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总结,为民革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953年3月31日,民革中央举行第88次常委会,决定设置中央理论政策研究委员会,邵力子任主任委员,许宝驹任副主任委员,任务是组织力量对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理论、国家的本质、宪法及民主选举等问题进行研究。
1956年,许宝驹为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撰写了《孙中山传略》,以6000多字的简练文笔,准确概括了这位伟人一生的功绩,也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
1958年春天,许宝驹身患重病,但他仍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也许这是因为他一生经历过太多的大风大浪。全国大跃进时期,他还赋诗一首来歌颂大跃进是“欢乐乐无穷”,感谢中国共产党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每饭不忘党之恩意隆”、希望能够“跃进、跃进学工农”。
1959年,西藏地区发生反动分子武装暴乱。许宝驹创作了著名的昆剧作品《文成公主》。在剧本中,表现了他积极拥护平定西藏叛乱,希望西藏和平的爱国思想和热情。这个剧本后来被多次搬上舞台。
1960年1月10日,许宝驹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骨灰安放在八宝山烈士公墓。
(杨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