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惠玉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33652046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8月06日

父亲

发布时间:2012-04-02 18:02:11      发布人: 孝行天下

 

 

                                                                                         父亲

                                                                                            (一)

                                                                               
    父亲走了,3月25日22时,威严而又慈祥的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这天早上,天空中突然飘起了漫天的鹅毛大雪,母亲望着窗外的大雪,告诉我们这叫桃花雪,是预示丰收的征兆,你爸爸看见一定会高兴的。父亲建国后大部分时间是聊城地区分管农业的主要领导,他一辈子最关心的就是农业和农民的收成,有好的年景,他比谁都高兴。
  我的父亲谢惠玉1920年9月出生于茌平县温陈乡谢天贡村,我的爷爷在父亲三岁时因病去世,父亲七岁时奶奶含辛茹苦把他送到本村私塾读书,父亲只读了三年私塾就辍学回家帮奶奶种地,生活的艰辛,使父亲从小就懂得孝敬我的奶奶。
  父亲走上革命道路缘于父亲的族叔谢鑫鹤(建国后曾任中共贵阳市委书记、贵州省委书记,轻工部常务副部长),鑫鹤爷爷比父亲大不了几岁,他爷俩从小就对脾气,鑫鹤爷爷1931年在山东第三乡村师范读书时开始接触党的进步思想,1932年加入中国共青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聊城地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鑫鹤爷爷毕业后回到家乡的还驾店小学教书,以此身份为掩护宣传党的主张,开展地下工作,父亲在十五六岁时,就为鑫鹤爷爷跑交通,1937年5月父亲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村党支部书记,可以说鑫鹤爷爷是父亲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七七事变”拉开了中国抗日救亡的序幕,1937年11月,父亲参加了由我党和范筑先将军(时任聊城专员,原西北军爱国将领)联合组织的抗日先遣纵队,1938年12月,父亲18岁时担任了中共博平区委宣委兼县武工队队长,后来父亲进入抗大一分校受训,1941年6月父亲不足21岁就担任了我党抗日根据地张秋县三区区长,残酷的对敌斗争让父亲进步很快,他也从一个庄稼汉成长为一个双手打枪,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武工队长,并带出了一支坚强的抗日队伍,1942年侵华日军华北总司令冈村宁次调集数万名日军和大批伪军,对我晋冀鲁豫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我抗日根据地和党的武装受到重创,张秋县的抗日武装几乎损失殆尽,面对残酷的环境,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开始动摇了,甚至有人投敌叛变了,可父亲当时领导的三区队却没有一个变节投敌的,三区武工队也成为我党在张秋县唯一整建制的抗日武装,后来上级党把四区的残存武装也交给了父亲,并以此为基础重新组建了张秋县武工队,任命父亲为县武委会主任,父亲临危受命后很快拉着队伍,在恶劣的环境下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积极开展敌后武装斗争,很快打出了我党抗日武装的威风,当时张秋县的汉奸司令郎豹武,原本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土匪,投靠日本人后更是坏事做尽,他在张秋残杀了大批的抗日人士,可这个杀人如麻的恶魔只要听到三区长来了,吓得立马就溜。
  为鼓舞我抗日军民的士气,父亲常独自化装到据点附近伺机消灭日伪军的有生力量,一次,张秋县城的两个日军骑着大洋马准备到附近的据点去,这两个日军刚出城就被化装成拾粪老农的父亲盯上了,父亲利用一片小树林作掩护,双手同时开枪,两个日军还没看清是怎么回事就被父亲同时击毙栽落于马下,等县城的日伪军鸣枪追来时,父亲早就骑着缴获来的大洋马策马远去了。由于日军战线拉得过长,当时日军在一个县城中的驻军就是一个班,父亲这一次漂亮的伏击就报销了他们约五分之一的兵力,消息传出我抗日军民士气大振,为此上级党组织事后奖励给父亲一只在当时极为珍贵的勃朗宁手枪,这只手枪跟随了父亲大半生,我小的时候,常见父亲有空时就拿出来擦枪,他擦好枪后会看着枪上淡淡的烤蓝,再拉开枪栓听着手枪撞针清脆的撞击声,脸上自然地溢出一丝恬淡的笑容,离休后他才恋恋不舍地将手枪擦拭干净按规定上缴。
  父亲常说,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克敌制胜、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父亲是从黄土地走来踏上革命征程的,他懂得农民,也了解群众的疾苦,他一生始终和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父亲常说当年我们闹革命时,共产党处于弱势,要不是群众豁出命来支持、保护我们,自己恐怕早就没命了,不仅如此,要是没有群众从自己嘴里省出那些少得可怜的粮食,共产党的那点地下武装饿也饿死了,因此父亲一生对群众都抱有感恩之心,他也与众多的群众结下了生死之交。记得文革开始后,父亲当年的房东,现河南范县夹河乡郑三里村的郑广普大爷,得知父亲受冲击的消息后十分挂念,那时广普大爷已近八十高龄,他还是叫孙子骑自行车带着他一路颠簸一百八十余里,专门来聊城就是为了看望父亲一眼,我那时年幼,看着广普大爷花白的胡子抖动着拉着父亲的手垂泪时,还不懂为什么一个老农会对父亲有这么深的感情,父亲说,抗战时有好几次都是广普大爷一家豁出命来,把自己藏在夹皮墙中救了自己,广普大爷告诉我,这江山是你父亲他们这一辈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能为百姓豁出命来,老百姓也就以他们为依靠,自然也就有了过命的交情!
  父亲从战争年代走来,自然深知这其中的道理,所以他一生心系民众的疾苦,他在任时这样,离休后依然如此。2000年前后,聊城市区为整治城市环境,准备取缔旅游景点一些个体照相的业户,这些人多为下岗群众,真要取缔,他们就断了生路。父亲上街买菜时得知了这一消息,这时他离休已经十几年了,可他了解了情况后,不顾家人的劝阻,步行来到聊城县委(现东昌府区委),向县委领导说明实情,县委领导十分重视,很快召集有关部门协调解决了这件事,经营业户被统一组织起来,经过整顿,颁发证件准许有序合法经营,这样既保障了这些业户的利益,同时也保障了城市环境整治的顺利进行,这一情况是一次我回家开车拉着父亲看市容时得知的,记得当时父亲在古搂前一下车,就被那些业户激动地团团围住,他们抢着拿出相机要给父亲照相,父亲笑着谢绝了,事后父亲说他们都不易,咱不能因为帮人家说了句话,就去沾别人的光,这样就给党抹黑了。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