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舰装甲操舵室位置初探
本文的观点仅是笔者在这个问题上的一己陋见. 完全有这样的可能, 他日 “定远”内部结构明了之时, 证明笔者的推测的结论完全是错误的. 本文的目的是希望引起同好对这个问题的兴趣, 发动大家的力量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指挥室是军舰上的一个重要部位, 是指挥员指挥军舰和操舵人员操纵舵轮和车钟的地方. 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 英国舰队指挥官纳尔逊被邻近敌舰上的狙击手击毙在旗舰甲板上. 这起指挥员阵亡的事情, 幸亏发生在战斗接近尾声的时候, 对海战的结局影响不大(面对胜局已定, 纳尔逊临终遗言 “我已经尽了我的责任……”). 但也使大型军舰的设计师不能不考虑指挥员的保护问题. 在军舰从木质结构向金属结构过渡后, 指挥室与弹药库, 轮机舱和锅炉舱一起被划为需要装甲防护的部位.
在美国南北战争中, 南北双方建造的那些原始的用铁板包裹舰体的 “铁甲舰”上, 已经懂得将指挥室做成封闭和有装甲防护的. 现存保留下来的北方第一艘铁甲舰 “monitor”的图片中, 就有一幅装甲指挥室的内景图, 从里面向外了望的观察窗都做成窄长的细缝状, 以便防止弹片飞溅进入(但在战斗中依然发生了舰长被击瞎眼睛的事故). 这种细缝观察窗一直沿用在后来的大型军舰上, 并被引用到陆军装甲车辆上.
“monitor”的装甲指挥室内景图
从存世的资料看, 大型军舰操舵的位置不止一处, 方便在不同情况下使用. 如美国装甲巡洋舰 “Olimpiya”就有三处之多, 一处在舰体后部舱面, 一处在飞桥上的操舵室(Pilot room), 最后一处有装甲防护的, 设在飞桥下方的指挥室(conning tower). 前两处操舵设备, 是在平时航行和进出港口等繁忙水域时, 让指挥员可以在开阔宽松的环境下操舰.
我们现在关心的是 “定远”的装甲指挥室的位置. 遗憾的是, 事情仅过去一百年多一些, 细节资料竟一直没找到. 一直以来的观点是, “定远”飞桥上的那所小房子一直被认为是指挥室, 那里视野开阔, 位置较高, 符合民用船舶驾驶台的布置要求. 但作为军舰的指挥室, 在这里布置指挥室, 存在一些缺陷, 会对其发挥功能存在影响.
首先, 它的外形是方形的, 被炮弹击中时不能使炮弹擦过飞走, 而且也不能使炮弹的冲击力被均匀地卸载(现在的坦克炮塔从圆弧形又变成方型是为了方便安装”反应装甲”等附加装甲).
其次, 它孤零零地安装在飞桥上, 底部没有任何连接到舰体上的结构物, 除飞桥外没有其他通道与军舰的其余部分连接, 在战斗中, 不能与军舰的其他部位人员进行除通过传话筒外的沟通. 指挥员受伤后也很难向舰内转移与抢救.
其三, 无论是Brassy海军年鉴还是怀疑是清宫摹本的”定远”线图上, 飞桥上那所小房子, 一会儿画出来, 一会儿又没有, 显得很随意. 在”镇远”入坞修理的照片和日本人描绘的黄海海战图中, 飞桥上的小房子都没有了, 似乎已经拆卸.
而且无论从线图还是照片上看, 小房子很小, 扣除8英寸装甲的厚度, 里面应该挤不了几个人. 但如果将其”按合理性放大”, 又显得不太妥当, 毕竟清宫摹本来源于德国图纸, ”Brassy”海军年鉴是严谨的技术年刊, 随意对它们改动放大不好.
综上所述, 飞桥上的小房子不太象装甲指挥室.
那”定远”的装甲指挥室在哪里呢. 存世的只有三段文献提到它.
许景澄的”定远”验收报告提到 “ 船之中腰用钢面铁甲围环为堡,前后长四十三迈当半,合一百三十八尺三寸三分,两旁则下过水线上至上舱面,机器舱、子药房均在堡内,堡之上为圆式斜连炮台,又上为号令台,均围以铁甲。”
马吉芬回忆录提到 “从其它实际经验中学到的是指挥塔的位置。镇远的指挥塔是高高位于安置两门主炮炮塔的中间,战斗中无数敌弹打中,有的破碎,有的爆炸或反跳,炮位附近沛然如雨,”
泰莱日记提到 “至是予乃加入飞桥上之会集。时锚已起,船应机声而搏跃,旗帜飘舞,黑烟蜿蜒。南望不仅可见烟氛,且可见烟氛所从发出之战舰一串。时已至矣;然此际之新印象予无暇罣意。各事均已妥当否?予回环一览。在予下者为了望塔之圆顶。总兵立塔内之梯口,其旁为舵师。”
它们都可以证明一点, “定远”的指挥室是有装甲防护的, 而且离飞桥和主炮塔不远.
先看看与 “定远”时代相近的各国军舰的情况.
智利海军的铁甲舰 “Huascar”原属秘鲁, 1866年在英国完工, 后在海战中被智利海军俘获, 被保存至今. 笔者找到”Huascar”铁甲舰的图纸, 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在炮塔的后方有一个圆柱形的建筑物, 它的上方是飞桥, 它的地板下是操舵室, 布置有舵轮和车钟. 在这个圆柱形的建筑物上开有细缝状观察窗. 通过顶部的开口可以爬上飞桥, 通过地板上的开口可以下到操舵室. 这个圆柱形的建筑物就是指挥室, 它和甲板下的操舵室都有3英寸装甲的防护. 指挥员在这里可以向外观察周围情况, 同时向位于他下方的舵手下达指令. 指挥员同时可以经过操舵室走向舰内各个部位. 这些特征都与后来战列舰上指挥塔一致, 表明1865年的装甲舰上就配备了这种防护形式.
同时, 在飞桥的后下方的舱面上, 有一处供非战时使用的露天操舵设备. ”Huascar”在初期并没有这第二处非战时指挥所, 是后来改装后增加, 除安装了罗经外, 还另设一套舵轮. 这样,舰上具备了拥有多套操舵设备的特征. 也证明了以下这种观点多少有点道理: “台湾的林濂藩将军曾在旧海军服役, 他的文章曾提到当时的军舰在甲板下设有装甲指挥室. 供指挥员在战时使用. 另在舱面设有一处指挥的地方, 称罗经舰桥, 供指挥员在非战时使用.” 大型军舰上装甲指挥室是肯定有的, 至于林将军的看法存在什么问题. 后面会谈到.
“Huascar”铁甲舰纵向剖视图
“Huascar”铁甲舰炮塔和指挥室剖视图
再看看 “定远”的设计母型之一的德国“萨克森”铁甲舰. “定远”的舰体结构就是参考了”萨克森”的方案. 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萨克森”军舰上, 在飞桥的前部有一个支柱, 支柱的顶部与飞桥连接处有一个开口. 曾经怀疑它是轮机舱的通风口. 但通风口应该安装金属通风管或者格栅状防雨水盖板, 否则很容易发生雨水倒灌到舰体内的情况. 细细观察之下, 发现开口处有一把梯子可以往这个竖井里走, 更加排除了是通风口的可能. 在1888年Brassy海军年鉴的 “萨克森”线图上, 这个支柱涂上了阴影, 表示它是有装甲防护的, 甚至侧面还有一个窗户(模型没有表现出来). 但飞桥上的小房子却没有涂上了阴影, 表示它是没有装甲防护的.
通过一幅”萨克森”的线图, 事情开始有了眉目. 这是一幅”萨克森”改装后的线图, 四个烟囱已合并成一个, 装甲指挥室的位置也已布置在烟囱前(而改装前这里是空的). 但飞桥上的小房子依然保留. 在这张图上, 装甲防护部位都用阴影表示, 并标出了装甲厚度. 指挥室露在甲板上, 飞桥向前延伸绕过烟囱直达这里. 在指挥室的下方有一条垂直的装甲通道可以往下走到舰内. 指挥室的装甲厚度是200毫米, 约为8英寸, 与”定远”指挥室装甲厚度一致, 估计可以认为是当时德国战列舰指挥室装甲厚度设计的习惯选取值. 而飞桥上的小房子的厚度只有12毫米, 仅相当于普通钢板. 不可能是装甲指挥室.
据此, 笔者判断, “萨克森”刚完工时, 飞桥下的那个支柱就是装甲指挥室, 在改装后前移到烟囱前方以改善视界. 但同时飞桥也延伸到这里, 继续保持指挥室与飞桥和舰内的连接.
在后来的战列舰上, 装甲指挥室的下方都有这样一条垂直的装甲通道直通舰体内, 舰长的住舱就布置在这条装甲通道的附近, 方便他随时登上指挥室. 在以豪华的 “大和饭店”著称的 日本“大和”级战列舰上, 甚至在装甲通道里安装了电梯
“萨克森”军舰刚完工时, 飞桥部份的细节
“萨克森”军舰改装后的结构图
我们继续看看英国军舰”Thunderer”的图片. “Thunderer”在军舰艏艉各布置一座主炮, 为了使它们的射界更开阔, 上层建筑设计得很扁和狭长, 类似现在潜艇上的指挥台围壳. 顶部是类似飞桥的大了望台, 上层建筑就象支柱一样支撑着大了望台. 狭长的指挥室布置在这个支柱一样的上层建筑内的前部, 内部分为上下两层. 指挥员在上层, 通过狭长的观察窗了望, 墙壁上有传话筒, 海图和时钟, 观察窗旁配备有望远镜. 有趣的是地板是用铁格栅做成的, 透过铁格栅可以看见指挥室下方的操舵室里的舵轮. 指挥员可以很方便地向下层的舵手下达指令和进行沟通.
英国军舰”Thunderer”舰艉方向
英国军舰”Thunderer”装甲指挥室内景
不但是坚盔厚甲的战列舰, 连以牺牲装甲换取高航速的防护巡洋舰同样考虑了指挥室的防护问题. 在 “致远”和 “吉野”等防护巡洋舰上, 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由无防护罗经舰桥, 飞桥和装甲指挥室一起组成的舱面建筑物. 指挥室覆盖了3英寸厚的装甲板. 因为巡洋舰的体形比战列舰小, 所以上述舱室安排得比较紧凑, 飞桥的面积也相对小些. 与“Huascar”的情况类似, 装甲指挥室的外观特征很明显, 就是一个圆柱状的东西, 靠近顶部的位置开有一些细缝状观察窗. 其水平横截面的形状有的是圆形, 有的是椭圆形, 也有的是半圆形(“致远”的就是半圆形的). 至于是将操舵的舵轮直接设在这里, 还是象 “Huascar”和”Thunderer”那样, 在指挥室下方另设操舵室, 则 “因舰而异”了. 在它上面是开阔的飞桥和方形的小房子罗经舰桥. 罗经舰桥的特征是舷窗较大, 一望而知是非装甲的. 这组位于舰艏的舱面建筑物, 一般常被人笼统地称为 “指挥台”, 几乎成了那个时代的巡洋舰的必备物.
了解了这些以后, 看看林将军的论点存在什么问题. 那就是装甲指挥室必须要露出甲板之上, 至少观察窗要露出甲板之上, 以方便观察. 但是是整个装甲指挥室都露出来, 还是象 “Huascar”那样只露出半截, 把下面的操舵室埋在舰体里, 就也是 “因舰而异”了.
中国 “致远”级防护巡洋舰, 注意其舰艏由装甲指挥室, 飞桥/罗经舰桥一体的舱面建筑物
“吉野”的同型舰“高砂”
现在回头来看看”定远”的线图. 笔者倾向于认为, 飞桥上的小房子是罗经舰桥, 是供非战时操舰用的处所. 泰莱日记提到, “定远”被日本鱼雷艇偷袭的当晚,他在睡梦中被警报惊醒,然后奔至“置标准罗盘之台上”,用“望远镜窥之”,此处所指的“置标准罗盘之台”应该就是飞桥上的小房子.
既然飞桥上的小房子不是装甲指挥室. 那就得到别的地方找. 是否在前后上层甲板室里呢? 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是, 按”铁甲堡”军舰的设计, 为了减轻舰体重量, 除铁甲堡内的部份是由环绕的铁甲堡提供防护外, 铁甲堡外的舰艏艉部份的舰体仅由安装在水线附近位置的装甲甲板提供防护, 舱面甲板室是非装甲的. 从 “英弗来息白”号在亚历山大港外演习时, 被一发10英寸的炮弹击中水线以下的外层装甲并向上爆发, 击穿甲板并击毙两名在舰面舱室内的水兵这件事可以证明这一点. 丁提督在海战后的报告中也提到: “定镇舱内亦为敌弹炸烧, 一面救火, 一面抵敌”, 证明定镇的前后甲板室确实是无装甲的. 这就是后来 “要么不要(次要部份不设装甲), 要么全要(重要部份全面防护)”的战列舰设计思路的来由.
而在 “定远”飞桥的下方, 两座炮塔之间, 也有一个支柱. 通过清宫摹本中一幅主炮塔段的横剖图, 可见飞桥下的支柱有一定的宽度, 支柱与飞桥两翼的底部还有圆弧过渡(类似英国军舰”Thunderer”). 而从”定远”的上视图可以看见, 飞桥的表面与支柱连接处有一个椭圆形的开口. 我们推测, 装甲指挥室应该设置在这个支柱里, 与上述各艘同时代的军舰的指挥室布置类同. 这个开口的作用就和 “萨克森”飞桥上的开口一样, 估计是装甲指挥室的上部入口. 另一种看法是这个椭圆形的图案, 是支柱与飞桥连接处的相贯线而不是开口. 证据是一张日本某模型公司发售的 “镇远”模型套材上, 飞桥上的开口是方形的, 而且开口旁, 有一块向前打开的盖板. 这方形的开口, 更明确地象一个出入口.
在英国的 “英弗来夕白”战列舰线图上, 可以直接看见飞桥的支柱, 它与 “定远”飞桥上的小房子与支柱有一段距离所不同的是, 它干脆就布置在小房子的下方. 这倒是和 “致远”等防护巡洋舰的方式一样.
看来这个支柱是少不了的了. 它确实不太宽, 但在这里设置装甲指挥室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Thunderer”军舰上狭长的指挥室就是证据. 当然, 也存在一个不可回避的缺点是, “定远”的指挥室设在这个位置上, 前后方都有上层建筑挡住一小部份区域的视线, 对观察有一定影响. 但在其他一些军舰上, 如智利的防护巡洋舰 “Esmeralda”, 装甲指挥室和飞桥设置在前后两个烟囱之间(肯定还要受煤烟之苦); 后来的一些平甲板型的航空母舰, 如日本海军的 “龙骧”和 “凤翔”, 用潜艇供应舰改装的 “祥凤”, “瑞凤”和 “龙凤”, 用水上飞机母舰改装的 “日进”和 “千岁”, 指挥室设在飞行甲板的下方. 她们指挥室所在位置都存在造成视界受限制的问题, 但都并没有妨碍她们的设计方案被通过和服役后执行勤务.
日本某模型公司发售的 “镇远”模型, 舰身后段的火炮是日本加装的
这样, 装甲指挥室如果是位于飞桥下的支柱里, 位置就基本符合三段存世文献的记述. 尤其是马吉芬回忆录的提到指挥塔位置的原文是: “Between, rising above, and dominating the two barbettes in which lay the ship’s main battery, that on the Chen Yuen....” “Between”是 “在…(两者)之间”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 “在安装两座炮塔的底座之间, 略高于此的位置上”.
同时, 也不难解释为何日本描绘的海战图画上和 “镇远”入坞修理的照片上, 定镇二舰飞桥上没有那所小房子的现象. 估计是在战前对舰上不必要的结构进行拆除时, 一并拆下了(详见马吉芬 “鸭绿江外的海战”一文). 拆下两座主炮塔的钢炮罩, 也无意中使飞桥下的视野更开阔.
而在”镇远”入坞修理的照片上, 由于飞桥的两翼黄海海战前已拆除, 飞桥下的支柱已完全露出. 很清楚地显示出来, 体积还不小.
“镇远”入坞修理的照片, 飞桥下的支柱已露出
飞桥下既然有这么一个大支柱, 应该很稳固. “定远”飞桥被震塌一说就靠不住了. 有趣的是, 黄海海战后无论是丁提督的报告, 还是各种清廷的文件, 都未见飞桥被震塌的叙述. 丁提督明白告诉大家, 他受的是烧伤. “十八日与倭接仗,昌上望台督战,为倭船排炮将定远望台打坏,昌左脚夹于铁木之中,身不能动,随被炮火将衣烧,随经水手将衣撕去,而右边头面以及颈项,皆被烧伤。比时虽为人抬上不觉过重,现在头脚皆肿,两耳流血水,两眼不能睁开,日流黄水,脚日见肿,皮肉发黑,疼痛异常,多言中心即摇摆不定,无能自主。请于两镇中择一人暂行代理,昌伤稍愈再行办事”. 飞桥被震塌一说仅见于泰莱日记. 而泰莱日记, 现在大家都公认, 和现存许多描述甲午海战的回忆录一样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通病, 就是里面有部份内容是作者按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臆造出来的.
最后, 用一幅美国军舰的剖视图结束本文, 这是1895年完工的美国战列舰 “Kearsarge”级的剖视图. 可以看见舰内的结构, 装甲防护的圆柱形指挥室和里面的舵轮(采用直接将舵轮设置在指挥室里的布置方式), 还有下方直通舰内的垂直装甲通道. 装甲指挥室上方是飞桥和无装甲防护的另一处操舵位置--------一所小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