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开国谋臣朱升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26017395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23年03月04日

朱升故里回溪

发布时间:2016-04-04 16:43:41      发布人: jackson

毛泽东主席对明朝第一个开国谋士朱升的政治、军事才能推崇备至。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毛泽东主席借鉴、弘扬朱升“九字策”精髓,把朱升的“九字策”略加改动,便成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最高指示”,成了新中国那段特定时期的最高国策,真正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

  

  

朱升(1299 --1370),字允升,号枫林,休宁回溪台子上村人,今休宁县陈霞乡回溪村人。朱升与朱熹同宗,是其第五传弟子,是元末明初伟大的军事家和教育家。朱升受亦儒亦农之父朱秀和大家闺秀之母汪氏熏陶,朱升自幼好学,先后师从陈栎、黄楚望等名家,开馆讲学于故里、紫阳书院、商山书院、歙县石门、郑庄等地,人称枫先生。他满腹经论,著述不断,一生有24本专著,传世的有《前图》二卷、《枫林集》十卷,《四库总目》另有前图二卷,传于世。

朱升19岁中秀才,46岁中举人,元末(136750岁的朱升任池州路儒学学正,后不弃耕作,“避弃官隐石门”,第一次退隐时,他写下了“春深雨足长青草,数亩山田自可耕”“两河兵合尽红巾,岂有桃源可避秦”,“讲授以身示法,南北学者云集”。这不仅显示了朱升的才干,而且表明了他在知识分子中的影响远远超出徽州地区,学者称他为“枫先生”。  

朱升59岁那年,朱元璋一路攻城掠地,重兵包围徽州府城。为免百姓受害,朱升冒万箭之簇,独立城下,说服守城元帅福童开城归降。龙凤四年十一月,朱元璋又攻婺源,却“久拒不下”,听三军总管、大将邓愈说,这里有个隐士朱升,是个有学问、有影响的人,相当于诸葛亮。朱元璋便拜访时为布衣的朱升。当年回溪洪氏祠堂建造之日,恰遇朱元璋来回溪首访朱升,于是就留下了“紫薇高照”的传说,后来徽州人家建房上梁必贴“紫薇高照”(据《回溪洪氏族谱》)。朱元璋“因问兵要”,朱升留下锦囊计避而不见,计为劝朱元璋亲临指挥。朱升认为:“杀降不祥,唯不嗜杀人者,天下无敌。”朱元璋依计而行,亲率十万大军前往婺州,令“城破不许妄杀”。至十二月,夺取婺州,一举获胜,从而更加钦佩朱升,决心再访。出于思贤的缘故,朱元璋接受一访教训,便效法三国时刘备亲顾茅庐做法,朱元璋率诸将亲征浙东道徽州,将所率卫队佯装成商队,由江西绕浙江,过连岭,悄悄来到朱升教馆前,请求朱升辅佐他打天下,寻求“陇中对策”,恳望朱升出山辅佐。然而,朱升并没有像诸葛亮那样拿架子,躲避两次,第三次才肯见面,朱元璋恳求安邦定国的大计。念天下之乱,生灵涂炭,学当救国,朱升胸有成竹,也没有像诸葛亮那样开门见山就纵谈国家大势,而是针对当时的斗争形势和朱元璋“地狭粮少”的实际情况,直截了当,不慌不忙,简明扼要地讲了三策九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便是后来天下闻名的“九言策”。时朱元璋受小明王韩林儿节制,属北方红巾军系统。北方红巾军初起时,既谴责“贫极江南,富称塞北”的不平等现象,又提出“复宋”的口号,符合新安士人的政治理想。朱升为朱元璋亲顾茅庐、礼贤下士的态度所感动,决定出山辅佐朱元璋。他进献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朱元璋一听,喜出望外,心中豁然开亮,接着,朱元璋又问:“处州密迩,可伐欤?”朱升主张攻取处州:“处州有刘基、叶琛、章溢,皆王佐才,难致麾下,必取处州,然后可得。”(《朱枫林集》卷9附录,《翼运绩略》)攻克处州后,朱元璋当即“命预帷幄密议”,当即拜朱升为中顺大夫,即遣使礼聘刘基等三贤,与宋濂一起召至应天。朱升出山聘侍军门之后,朱元璋“令议礼乐征伐之事”。他“誓效智力以谋国,竭耿耿之丹衷”,成为朱元璋麾下一员辅佐重臣。至今回溪还有一株千年红豆杉,溯成溪河而上,则有“狮象把门”、“仙人走棋”的奇观,有“八角亭”、“大贤庙”、“避贤台”等遗址。

所谓“高筑墙”就是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以战胜和抵挡强大的敌人。所谓“广积粮”就是要有充分的物资准备,积蓄力量,防范于未然。所谓“缓称王”就是不要立即或时机没有成熟时高调宣传布自己的政治主张,过早地曝露其野心,以免引起对方警觉和嫉妒,遭到攻击和破坏,妨碍的自己发展过程,影响大业实现的进程。朱升提出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巩固基础,韬光养晦,蓄势待发,极具战略眼光,是一种高度的政治谋略和智慧,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此后朱升便参预军政要务,制礼作乐,完善其政权。

此后,朱升备受朱元璋器重,连年被征召问策,助朱元璋克饶州,下处州,捣江州,尤在鄱阳大战中,知彼知己,以先发火器、次发弓弩、再短兵击之等计,大败陈友谅,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范例。龙凤九年七月,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大战,前三天,陈友谅军占据上风,朱元璋军处境不利。朱升献策说:“贼尽国兵而来,众多粮少,不能持久。我师结营于南湖嘴,绝贼出入之路,待其粮尽力疲,进退两难,前后受敌,克之必矣。”朱元璋说:“我粮亦少。”朱升胸有成竹地说:“去此百里许,有建昌、子昌、天保、刘椿四家,蓄积稻粮,宜急去借,勿为贼先取也。”朱元璋即分兵前往借粮,“果得粮万余”。后来,陈友谅“粮且尽”,至八月底不得不冒死突围,经南湖嘴进入长江,奔还武昌。在泾江口一战中,朱元璋冒着雨点般的流矢,亲坐胡床指挥伏兵截杀。朱升见之,急忙将他推入船舱,他刚离开,流矢“已中胡床板矣”。蒙朱升“三策”,朱元璋南征北战十余年,在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都于南京,朱升被征召入京充当谋臣,先后被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翰林学士,并与诸儒制定祭祀斋戒礼、宗庙时享礼,编纂防止“内嬖惑人”、干预朝政的《女诫》,并为朱元璋撰写了颁赐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刘基、陶安、范常、秦中、陈德等功臣的诰书,“明兴仪礼、作乐、国史、女诫、征伐之仪,皆升为之”(《明史》)。朱元璋曾有七言两句御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朱升为明初政坛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朱升60多岁在休宁故里建楼时,朱元璋曾亲笔题“梅花初月”匾赐之。1369年,71岁的朱升以年迈和“祭扫祖茔”为由告老还乡为由,辞官隐居。朱元璋感其功绩,意欲重封,但朱升执意退隐。朱升第二次退隐时,并未回老家休宁,也没有去原隐居地安徽歙县石门,“两河兵合尽红巾,岂有桃源可避秦”,“偕夫人涉江沂淮抵东海转西溪而筑室于南龙港庄”。次岁病逝。朱升离开南京后,南京爆发血腥之灾。朱元璋在20年不到的时间里,由于看到功臣占据高位,儿孙十分文弱。为保万代江山,害怕开国元勋扰乱,制造了一系列冤案。他将原封的64名国公、列侯、大将杀了34个,受株连的十几万人;先后杀死、毒死、逼死刘基、徐达等功臣。而朱升却因及早抽身得以保全。
    
晚年,朱升诗一首“乱后送人归越”是一种生命的感悟:“百战一身存,生还独有君。越山临海尽,吴地到江分。暮郭留晴霭,荒林翳夕曛。归途当岁晚,霜叶落纷纷”。朱升还写过一首临终诗:“留心垂半世,藏体付千年。海内风尘息,城南灯火偏。亲朋何用哭,含笑赴黄泉。”

毛泽东主席对朱升的政治、军事才能推崇备至。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毛泽东主席借鉴、弘扬朱升“九字策”精髓,把朱升的“九字策”略加改动,便成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最高指示”,号召全国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深刻阐明了毛泽东一贯主张的政治、军事、外交思想,成了新中国那段特定时期的最高国策,真正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  

朱升第二次退隐时,“偕夫人涉江沂淮抵东海转西溪而筑室于南龙港庄”。这个“南龙港庄”就是今苏北盐城的北龙港镇。该镇仍保留着一些原生态的沟河港汊,水网纵横,苇草萧萧,易躲难寻,加之当年傍海依陆,民风淳朴,人文环境比较好,进退自如,隐居安全。朱升既为隐居,当初的墓葬自然也是不公开墓主身份的,只是后世子孙一直祭扫的一座乡间祖坟。今朱升墓位于盐都区北龙港镇南龙港庄东首文曲沟北侧,其墓已有600多年历史,原墓为圆锥形土丘,高5.5,底径10.5,其墓的北侧筑有二条平行的飘带(名为飘带,实为二条长长的土圩,直至文革期间在条田化时被平整),每条宽二丈,长30丈,原墓身占地100多平方米。19996月被盐都区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初由朱氏后裔集资10万元进行动工修造,竣工后的朱升墓,墓高7.2,寓意朱升享年72岁,墓地直径13.70,寓意朱升1370年去世,墓碑总高度为5.8,寓意朱升在58周岁时向明太祖朱元璋进“九言策”,墓碑主体为汉白玉,其白色寓意朱升一生淡薄名利的高贵品质。墓碑正面刻有“明翰林院大学士朱升之墓”字样,背面刻有朱升生平约300多字。在墓体的形式上,墓墙主体形似粮墩,寓意为九言策中的“广积粮”,在墓道外墙上方建有城墙垛,寓意为九言策中的“高筑墙”,墓侧立有“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碑石,墓地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现,盐城市计划用几年时间建一个朱升公园和朱升纪念馆,将朱升陵墓建成当地一流的人文景点。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