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荣-地质成就
一专多能的地质学家
谢家荣的确是一名一专多能的地质学家。虽然他更多地致力于矿产地质工作,然而也研究到地质科学的许多领域。
在区域地质学方面,他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时,暑期即带领学生填绘北平西郊兰靛厂、房山、涞源等地的地质图。在云南的3年(1940—1943年)中,他亲自指导周德忠编制了滇东、滇西、川西的1/10万路线地质图数十幅,为中国1/300万地质图的编绘出版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料。另外,他还主持测制了许多大比例尺的矿区地质图。
在地层古生物学方面,他早年在野外工作中建立了许多区域地层单位,如大冶灰岩、长辛店砾岩等,一直为地层学界采用。他在云南曾与郭文魁一起确定了昭通褐炭层上泥砂层中的象牙化石是上新统的东方剑齿象。他与燕树檀一起研究了昭通龙洞泥盆纪剖面,根据化石群详细划分了中泥盆统的层位。在淮南八公山盆地边缘丘陵的灰岩中,他找到,鉴定为中石炭统的纺缍,从而决定在盆地内下钻寻找新煤田。
在矿物学方面,他早年对东川铜矿石进行研究,确定其中有电气石的存在。1944年,他在简陋的条件下,仔细鉴定昆明与贵州息烽石炭系铝土矿为硬水铝石(Diaspore),而福建漳浦的铝土矿为三水铝石(Gibbsite),从而给予正确的经济评价。他还对昆阳的胶磷矿与宿松磷矿的磷灰石做过对比研究。他留学德国柏林时,结识了世界矿相学大师拉姆多尔(Ramdor),后来他在反光显微镜下所拍东川铜矿矿石结构构造与矿物相互关系的图片,为拉姆多尔所采用,编入他的《矿相学图册》中。
在岩石学方面,1937年谢家荣首先指出北平西山辉绿岩不是侵入岩层而是玄武岩流,后为郭文魁的实际工作所确证。1936年,他在翁文灏1920年工作的基础上,首先将华南花岗岩正式分别命名为“扬子式”与“香港式”。这与现在流行的“I”型与“S”型,或“同熔”型与“重熔”型,“磁铁矿”型与“钛铁矿”型岩石的分布区域完全一致。
此外,他还进行过陨石、地文、地貌、古地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之研究。1923年,他发表了《有关中国地质调查所收到的第一块陨石的成分和构造的初步研究》和《中国陨石之研究》两篇论文,开中国近代陨石学研究之先河。1925年,他与叶良辅合着的《扬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质构造与地文史》一文是中国地文学、地貌学之重要着作。他从古地理研究论证过磷矿的分布和找磷方向,在这方面他是国内第一人。他主持过台湾甘蔗田地下水之调查。他指导过有关人员进行过叙昆、滇缅二条铁路的拟定路线之工程地质勘察,他还专门派人勘察了湖南资兴东江水坝的坝址地质,为今天该坝的兴建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