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荣-矿床学成就
中国近代矿床学的开拓者
谢家荣在北京大学讲授矿床学课时,是三、四两年级的课程,有一年完全讲煤。1935—1936年,他除讲授“无烟煤、烟煤、褐炭、泥炭”这样传统的分类法外,还以一学期的时间,专门介绍新兴的煤岩学,在镜下可把煤分为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等。他是把煤岩学介绍到国内的第一个中国人,是中国煤岩学的倡导者。
1920年在翁文灏所提出的中国矿产区域论的基础上,谢家荣早年曾编着过《长江中下游铁矿志》,提出十多个类型,多年来一直是长江中下游找矿工作的重要指南。1936年,他发表《中国的成矿时代与成矿区域》一文,明确指出扬子区与南岭区矿产组合的差异,将中国成矿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48年,他向第18届国际地质学大会提交的报告中,论述了中国的铅锌银矿床。他专门提到了中国与花岗岩侵入体有关的不同类型矿床。首先为磁铁矿—黄铜矿型矿床,其次是产于寒武奥陶系灰岩与花岗岩接触带的接触变质成因的辉铝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矿脉。
推进矿产测勘工作的事业家
1950年根据国家对矿产测勘人才之急需,谢家荣创办了“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亲任校长,校内设矿床、勘探、物探和石油地质四个专业,聘请南京各地质专家来授课,他亦亲授“矿床学”。到1952年结业,共培养学生116名,都已成地质界骨干。
1950年9月,谢家荣被任命为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计划处处长。他统筹考虑,将中国6大区地质勘探、普查或调查性质的队伍分别予以编码,如221为华北勘探第一队,321为华东勘探第一队,429为华中勘探第九队,641为西北普查第一队等等,使中国地质勘探工作初步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
谢家荣在矿产测勘处培养出来的人员,先后分别担任地质部系统吉、辽、冀、鲁、晋、苏、赣、鄂、黔、粤、陕、青等省地质局以及区测局的总工程师。50年代中国各省(区)担当地质勘探工作重任的有一半是谢家荣培养的人才。石油、冶金、煤炭等系统许多地质骨干也出自谢家荣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