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义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185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25日

怀念张守义先生

发布时间:2010-10-08 15:14:17      发布人: 孝行天下

   从新出的《新京报》上看到张守义先生逝世的消息,心里很不好受。与张先生交往的一幕幕清晰地出现在我眼前。他那儒雅的风度,幽默的谈吐……

    这么一位毕其一生为了美,为了读书的人奉献美的书籍装祯艺术大师,怎么会躲不过生命的这一劫?

    那是一九八二年,我们《世界文学》编的“世界文学丛刊”开始出版,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美术编辑鹿耀世与我商量,想把“丛刊”中的《当代拉丁美洲短篇小说集》的封面设计委托人文社的张守义先生做,鹿耀世说张先生是他的老师,是装祯设计界的前辈,张先生本人也愿为这本书设计封面。我们刊物的老人都知道张先生的名气,画家兼作家的高莽先生与他更熟一些。我们当然想请像张先生这样的装祯大家为刊物作设计,这对刊物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与张先生电话联系好,应他要求带去了这本书的部分书稿,有一大包。朝内大街人文社的美编室,一张堆满了书籍画稿的写字桌前,张先生靠在椅背上,一瓶喝了一半的绿牌北京鲜啤酒拄在桌子上,没有菜。我想这会儿午饭时间,张先生怎么只喝酒不吃饭呢?张先生客气地让我落座,可能猜到我的疑惑说:“我的胃不好,医生建议我不要多吃粮食,我就每顿喝啤酒,干喝不就菜。瞧,我够奢侈的吧?”张先生用了“奢侈”一词,当时的人都明白,市面上瓶装啤酒极为鲜见。

    说到设计封面要看书稿,张先生说:“你不了解书的种类和大概内容,怎么可能设计好封面?这好比唱戏的行头,再好的角儿也不能配错了行头。现而今很多出版社不太注意书籍的装祯设计,只看印数。是啊,人总要先吃饱了肚子,再注意穿衣打扮。”张先生讲话细声细气,纯正的京片子,把我说乐了,朦胧地觉得有道理,当时并没有理会得那么深刻。

    先生为这本书设计的封面在当时的出版界引起了一阵骚动,不久就获得了国家出版署的装祯设计奖。在“丛刊”的十几本书里,这本书的封面最有特点。无论从构思、比例关系和设色哪方面来看,这个设计都堪称经典。就是在今天把这本书摆放在的书刊市场里,你只需看一眼也会将它留在印象之中。二十几年前你会喜欢它的用色和构思,而今天五彩斑斓的书籍装祯设计中,又唯独少了这本书封面的那种简练和朴素。张先生擅中国画,尤喜黑白设色,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特点。设计将封面通过书脊和封底连在了一起,是一幅画。他告诉我,因为三十二开的成书尺寸不够宽大,他就采取了国画横轴的技法,像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农夫牵骆驼进城门的画法,让观画者自然地通过排成队的骆驼再往城外看。这本书恰到好处地拉开了人物和仙人掌的距离,使你并不觉得开本的狭窄。

    进入九十年代,张先生对电脑在图形设计上的使用,也有他独到的见解。他从不完全依仗电脑做设计,他说全用电脑那就不是他张守义了。在他应约为《世界文学》创刊五十年纪念专号设计的封面对此就有充分的体现。这幅设计中他用简约明快的国画技法,勾勒出堂吉坷德的典型风采,同时又与时俱进地运用了电脑制作山峦的背景。这幅作品拿来时,编辑部的同仁说:“我们编刊物,应该就像这幅封面画,既有传统又要跟上时代。”

张先生长期担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书籍装祯艺委会的领导,始终关注国内装祯插图艺术的发展。很长一段时期,国内的装祯插图艺术与国外比相对落后,但近些年我国的同行迎头赶上来了。他一直想找一合适的平台做些推动国内插图艺术的工作。我向领导讲了张先生的想法,领导认为,鲁迅先生创办老《译文》时就注重将外国美术、插图艺术介绍给中国读者,这一独特的优良传统《世界文学》传承至今,我刊愿为优秀的中国画家、装祯插图艺术家提供这块园地。

    应我刊邀请,在张先生的带领下,由三联出版社的装祯艺术家宁成春先生牵头并负责制作,联络了几位国内装祯设计界的顶尖级大师为《世界文学》杂志提供外国文学作品插图,每位包一期封面;又以“中国画家看《世界文学》”的栏目刊载。他们是我刊前主编、画家高莽先生,著名画家秦龙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艺术设计系吴冠英教授(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火炬设计评定者之一),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高荣生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雕刻系的魏小明教授,旅居西班牙著名版画家冷冰川先生,辽宁美术出版社杜凤宝社长,中国传媒大学动画艺术系丁品教授等。这种愉快、独特的合作持续了近四年,引起了国内期刊出版界的关注。张先生撰文称这是“文学与美术的完美结合”。

    二零零一年春天,《世界文学》编辑部与张守义先生等几位美术装祯界大师举办了一次联谊会。与二十年前一样,张先生还是一瓶啤酒在手,席间他兴致盎然挥毫作画。还是他惯常做法,让与会者在他带来的为我刊画的《茶花女》插图上签了名。张守义先生风趣地说:“你们是译洋人、写洋人;我们是画洋人。这是互补双赢的大好事。”

 
    张守义先生走了,但我觉得他还在我们中间,因为他给读书人,以他特有的方式带来了美,并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发现美。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