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利钦-登上政治舞台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后,推行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中心内容的改革,给具有激进思想的叶利钦以扶摇直上的机会,戈氏对叶利钦的青睐,使他很快担任了苏共中央书记,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86年2月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87年10月,叶利钦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即席发言,向戈尔巴乔夫和苏联的改革政策公开的发难,对改革的进程、对党的组织、尤其是党的最高领导层的工作作风。其中包括对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批评。他说:"目前改革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们当中的每-,个人都负有极大的责任,"他的发言破坏了几十年来在权力堡垒中形成的行事规则,引起了轩然大波,27名与会者纷纷起来反驳。认为叶利钦的发言本身和发言中所作的种种评价。其动机并非是对现状的担忧,而是与他个人品格中的某些缺点有关,傲慢、自负、好斗、左倾如此等等。他们还谴责叶利钦所批评的一切是在社会革新的重要时刻分担党,企图破坏最高领导层的团结。1987年11月11日戈尔巴乔夫代表苏共中央解除了叶利钦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职务,改任建委第一副主席。戈氏把这个决定通知叶利钦时,特意强调:“叶利钦你要记住:我决不会再让你搞政治。”
就这样,叶利钦政治上一度失宠,跌了下去,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阵营中消失。然而,叶利钦所坚持的激进的改革思路和不同于戈尔巴乔夫的价值观念,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苏联人的政治要求。叶利钦敢于向苏联党内的权势人物发难,敢于用最激烈的言语在最高领导层的会议上及其他场合抨击苏联的改革,直至丢官。这也引起了许许多多苏联人的同情。他被戈尔巴乔夫的黜贬,反而成为其难得的政治资本,他成为戈氏改革路线对立面的头面人物。这些不仅为其以后的东山再起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以后俄罗斯政坛的诸多事变埋下了种子。
叶利钦的性格决定了他决不甘心作一个政治弃儿,决不甘心在苏一俄政坛上销声匿迹。他心里清楚,戈氏制造和启动的民主化进程的机制迟早会给他重返政坛的良机,他需要等待。
1988年12月,苏联人民代表的选举给了叶利钦重返政坛的良机。他决定参加竞选人民代表。可是,根据当时的选举制度,部长没有权利当选人民代表,为此,他毅然辞去了部长职务,全力以赴投入竞选。在竞选期间,他几乎每天都要与选民见面,并多次参加大规模的群众集会,出席电视辩论会,他要抓住一切机会来宣传自己的施政纲领,抨击时政,揭露政府官员们的官僚主义作风和腐败行为,充分展示自己廉洁奉公、从政为民的形象和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1989年3月,他终于如愿以偿,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在谈及这次胜利时,叶利钦说,“被选为人民代表。获得胜利的这一天。是我第三个阶段生活(我的第三次诞生)的开始”。
1990年1月,在他的积极活动下,苏联共产党内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民主纲领派”、1990年7月,在苏共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民主纲领派”公开提出苏共放弃马列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放弃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放弃民主集中制,要把苏共建设成社会党的思想主张。他们还极力主张,取消军队、政治部门和国家机关中的基层党组织。叶利钦及其“民主纲领派”的这些主张没有被大会全部接受,于是,叶利钦在大会结束时当众宣布退出苏联共产党。
与此同时,叶利钦决定竞选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职务。在竞选演说中。他提出必须真正放弃苏共对权力的垄断,将权力转交给苏维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在农村实行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过三轮角逐,1990年5月29日,叶利钦以微弱多数险胜俄共推荐的候选人,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
这次竞选的胜利,使戈尔巴乔夫改革道路上多了一个强有力的反对:他有着自身显明的特点:与苏联共产党格格不入,反对戈尔巴乔夫以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拯治苏联的道路,他脱掉共产党人的外衣,强烈地向苏联向世界表明自身“激进反对派”的形象,利用一切手段在群众中寻求支持,集聚着另一股政治力量。
走出政治低谷的叶利钦,终于登上了推行其决意为苏联动大手术的政治舞台,他要在苏联政坛上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不再需要苏联、苏共和苏联原有的国家机器、思想文化,甚至原有的版图。他要达到权力的顶峰,树立起一面新的国旗。
1991年的苏联政坛波涛翻滚、风云变幻。经济危机、政治危机、苏共危机、民族危机、大国地位危机混杂交织在一起,这一切为叶利钦在政坛上大显身手、攀上顶峰创造了极好的机会。
当叶利钦在政坛上刚站住脚,便向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联盟中央发起了咄咄逼人的攻势。1991年1月,叶利钦搞了个另立中央的计划。1991年1月14日。叶利钦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四个共和国的总统或主席,决定签订一个涉及政冶、经济、民族、文化各个领域的“四方条约”。这一计划如果得以实现,苏联总统将被架空,中央政府形同虚设,戈尔巴夫加紧拟定中的联盟条约也将失去意义。可是。这个“四方条约”还未出笼便遭到了哈萨克总统和哈萨克苏维埃的严正谴责。俄罗斯议会的共产党议员坚决抵制这个条约。白俄罗斯议会的多数议员不仅反对对搞“四方条约”,而且反对其他加盟共和国签订“双边条约 ”。结果,叶利钦等人另立中央的计划便胎死腹中。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1991年2月19日,叶利钦发表电视讲话,指责戈尔巴乔夫“使这个国家成为独裁国家”,号召不要同中央合作,并要戈氏立即辞职,公开宣布与戈氏决裂。此举遭到“传统派”和“主流派”的反击。1991年2月13日,莫斯科数十万人举行群众性集会,表示支持改革,支持国家统一和军队统一,支持戈尔巴乔夫,反对叶利钦。与此同时,在"民主俄罗斯"的号召下,数万莫斯科人参加了“保卫叶利钦”的群众集会。叶利钦还在随后的莫斯科民主力量代表会议上公开号召人们支持矿工罢工,向国家领导人宣战。
就在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在维护联盟还是分裂联盟较量中,1991年3月17日,苏联就是否赞成保留联盟问题举行历史上首次全民公决。在全苏登记的1,85亿选民中,80%的人参加了投票,其中76.4%的公民赞成保留联盟。这无疑已对叶利钦为首的势力的一个沉重打击。然而,叶利钦也另有所得,他在俄罗斯联邦的全民投票中附带着该共和国是否设立总统职位进行了投票:在参加投票的75。31%的选民中,69。85%的人赞成设总统职位。这一结果为叶利钦登上总统宝座铺平了道路。
在随后召开的俄罗斯联邦人民代表大会非常会议上,两派力量进行了更加激烈的较量。俄共议员们向叶利钦发起攻势,意在逼迫叶利钦下台。同时,"激进派"则在会内外加紧活动,转守为攻。会内,他们要求戈氏下台,要联盟政府辞职,要解散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会外,他们不顾政府的禁令,组织了10万人的游行示威,支持叶利钦。最后,鲁茨科伊发起成立"民主共产党人"议员团,宣布与俄共议员团决裂,支持叶利钦。此举使会议发生有利于叶利钦急剧变化,最终,俄罗斯人代会授予叶利钦类似总统的权力,并决定于1991年6月12日举行俄罗斯总统选举。叶利钦获得了重大胜利。
借此东风,叶利钦组织“激进派”向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主流派”发起强大的攻势,迫使戈氏妥协,接受了叶利钦一直主张召开的“圆桌会议”一“9+1会议”。这个会议,撇开了合法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发表了9十1的声明,决定通过新宪法,重新选举苏联人民代表、最高苏维埃和总统,建立新的中央政府,并将国名改为“主权共和国联盟”。
1991年6月12日,叶利钦以57。3%的得票率荣登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宝座。这时的总统尽管还不是真正国家的意义上的总统,但是这件事本身表明了维系着苏联和俄罗斯的国家纽带,已经变得越来越脆弱。乘此胜机,叶利钦对苏共和俄共进行了坚决的打击,签署了“非党化”总统令,禁止共产党在俄罗斯联邦的政府机关和企业中进行活动。他要清除权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