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秉聪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116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19日

陈秉聪-技术成就

发布时间:2010-01-19 16:07:31      发布人: 孝行天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学的春天降临神州大地,科学试验的条件和手段不断得到改善,为陈秉聪大展宏图提供了空前未有的机会。他也看到中国的松软土壤不仅有水田,还有沼泽、海涂、河滩、沙漠等等,这些地带不仅在农业发展上具有开垦的价值,而且大多数是中国蕴藏石油的宝地。然而,这些地带的车辆通过性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地面车辆界没有解决的技术难题。陈秉聪从自己多年的科研实践认识到,解决这样一个难题,靠常规的轮胎或履带潜力是不大的,从而他提出“非常规行走机构”的研究作为今后长远的科研方向。他在“半步行水田轮”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又相继进行了“叶片垂直人土的水田轮”研究和“步行机耕船”的研究。为了解决“半步行轮”在硬路面上行驶的振动问题而进行“可转换式半步行轮”的研究,以及仿牛马行走的“步行车辆”的研究等。其中,由他领导的课题组研究发明的腿可伸缩的“机械传动式步行轮”,不仅具有原“半步行轮”的优点,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硬路面上“半步行轮”行驶的振动问题;在水田和松软地面的牵引效率比常规行走机构提高10%左右,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987年该发明分别获长春市科技发明金奖,第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为解决我国水田及松软土壤的行走机构,提供了可能。

    现在,他仍在领导课题组开辟与软地面相关的科研新领域,承担包括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和863高技术课题在内的7项科研课题,进行土壤粘附机理和脱土技术的仿生研究,以及气垫技术在软地面车辆上应用的研究。前者是国际科技界尚未涉足的科研前沿,后者是中国车辆研究中的空白,其开拓性的研究结果,必将在中国及国际地面——车辆系统力学中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为我国地面——车辆系统学科的形成奠定基础。陈秉聪在科学上取得的上述卓越成就,使他在国内外农机工程及地面车辆技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1984年他发起组织建立全国地面——机器系统研究会,并被推选为第一届理事长,1986年又发起和组织召开了国际地面车辆系统第一届亚太地区学术会议,1987年和1990年先后两次参加第九届、第十届国际地面车辆系统学术年会并担任分组主席,1991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农机会议担任大会主席等。几十年来,他发表有关农机、拖拉机、教育改革方面论文百余篇,其中有70余篇刊登在国内一级杂志及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他还撰写了《拖拉机理论》(1961年,中国工业出版社),《土壤——车辆系统力学》(1981年,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和《步行车辆理论及脚踝设计》(1991年,机械工业出版社)等著作。为研究生新开设《相似理论与模型试验》、《临界土壤力学》、《理论土壤力学》、《流变学》、《减粘脱土仿生技术》等课程,为我国农机、拖拉机科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