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秉聪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116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19日

陈秉聪-主要贡献

发布时间:2010-01-19 16:08:10      发布人: 孝行天下

    他积极参加筹建山东工学院(现山东工业大学前身)和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现吉林工业大学前身)的工作,为新中国汽车、拖拉机专业培育了几代专业技术人才。1949年6月,山东全境解放,他应聘到潍坊市华东高级工业学校任教。不久,又调去济南协助张协和同志筹建山东工学院。当时,十多年的战争刚结束,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学校只能供给他家的吃住和穿衣。在潍坊市时,住在老乡家里,每天教课之余还要挑水、劈柴,玉米和小米是这里的主食。在济南期间,他住在一个小教室里,和学生上课的大教室只有半截墙之隔,冬天寒风吹来,房间温度很低,但是大家都一样过着艰苦生活,因此他的心也和大家一样是火热的,第一次真正感觉到自己的所学大有为祖国科学教育事业献身的机会,不论白天还是晚上拼命地干。筹备初期,学校缺乏设备,他亲自出去购买,亲自领着工人制作;学校缺乏教师,他亲自出去招聘;基础课的物理学、应用力学,专业基础的热工学、机械原理,专业课的内燃机原理、柴油机原理、汽车理论与设计等课程请不到合适的人教,他都亲自编写教材讲授。1950年筹备工作结束后,他任副教授兼自动车系副主任(无主任),又承担了自动车系的教学领导工作。1953年苏联援助中国在长春建立第一汽车制造厂,他输送了第一批国内自己培养的汽车专业人才,经过几十年的磨练,现都已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骨干。

    1954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成立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陈秉聪又参加筹建工作,随山东工学院自动车系来到长春,并任汽车拖拉机系副教授兼副系主任。当时我国的拖拉机工业和拖拉机专业教育还是一张白纸,他为了事业的需要,毅然放弃了原来的航空和汽车专业方向,凭着他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机械学科知识,挑起了筹建我国第一个拖拉机专业的重担,带领其他老师,从我国实际出发,在学习苏联的基础上,编写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用较短时间建立了专业实验室和实物教学资料室,于1957年培养出我国第一批拖拉机专业本科毕业生。他在国内首次编著的《拖拉机理论》,一直是60年代中国高等农机院校的通用教材。他的这些开创性工作影响很深,被誉为我国拖拉机专业的创始人,深受同行科技工作者及受他培养的“桃李”们的尊敬和爱戴。1958年,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正式改名为吉林工业大学,陈秉聪先后任农机系副教授、教授兼系主任。同年后期,他受到“拔白旗”的冲击,但他并不因此而气馁,仍然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勤奋耕耘,开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少而精”等教学改革活动,编写“少而精”教材,并高瞻远瞩地跨出了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第一步,于1961年开始招收和培养第一批研究生,直至“文革”前连续五届共培养了9名研究生和多名兄弟院校的进修教师。现在他们都早已成为拖拉机行业中的教学或科研骨干,成为教授、高工和总工程师。“文化大革命”期间,陈秉聪受到抄家、批斗等巨大冲击,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1969年下放到吉林省最穷困的乾安县农村插队落户,但他仍以向前看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相信党相信群众,度过了3年的农村生活。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后,陈秉聪的冤案得以平反,政治上的解放又唤起了他从未泯灭的事业激情,积极投入教学科研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增多,他以自己的学术威望,于1979-1981年连续3次邀请6名日本京都大学有名望的学者来校讲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吉林工业大学打开了国际交往之门。1980-1982年间他受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资助和美国农业部的邀请,先后赴美、日、法、英、原联邦德国、瑞典、南斯拉夫、西班牙等十多个国家考察教育和科研发展情况,开阔了眼界,找到了差距,深感我国的农机化事业需要加快发展步伐,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方向。1982年陈秉聪被任命为吉林工业大学副校长,分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在他的领导下,学校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和科研经费逐年增加,硕士专业点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28个,博士学科点由4个增加到10个,他本人是国家首批批准的博士生导师,并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学科评议组成员。自1978 年到90年代初,经他培养的有硕士生16名,博士生19名,并为巴基斯坦培养博士生1名,博士后1名,为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学位制度的建设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做出了很大贡献。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