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向中主要事迹
人类早就已有克隆的梦想。从1905年起,就有人在作这方面的研究;1997年2月,英国人用母羊乳腺细胞克隆出绵羊多莉,使克隆技术成为全球的热门话题;接着,日本和新西兰科学家分别用卵巢和输卵管细胞克隆成功,给世界范围内克隆技术的研究领域又添上了几个成功的范例。然而,用与雌性生殖系统无关的细胞进行克隆,始终是世界科学界的一个梦想。
1999年6月10日,梦想成真,世界科学界震动了。这一天,小母牛艾米——世界上首例用非生殖器官的成年细胞克隆的动物诞生了,与克隆绵羊多莉不同,艾米是从一头15岁的母牛的耳朵皮肤细胞中取出脱氧核糖核酸(DNA)克隆而成的。这一重大前沿技术的突破是由美国康州大学转基因动物实验室的15位科学家完成的,领导该项研究的是美国康州大学动物生物技术研究中心顾问、动物生物技术部主任、美籍华人科学家杨向中教授。
紧接着,新千年的钟声刚刚敲过,杨向中研究小组又有一项新的成果发布——抽取成年牛的成纤维细胞经过长期培养产出6只克隆小牛。这一成果再次震动世界,各国的新闻媒体都在显著位置给予报道。在2000年于荷兰召开的国际胚胎学会年会上,来自42个国家的1000多名学者一致认为,杨向中的成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技成果之一,它无论从科学还是商业化角度来看都比克隆多莉绵羊重要得多。它在思维和技术上都有重大创新与突破:一是采用与雌性生殖系统无关的细胞(耳朵和皮肤细胞)克隆,而不是用人们通常认为的干细胞或生殖器官的细胞;二是不走克隆用的细胞越新鲜越好的老路,而将细胞长期培养后再克隆,创新了克隆的实际应用技术。这不仅在理论上有许多新建树,在实践上也使大批量地克隆动物成为可能。它可应用于无性繁殖高产奶牛、生产药用蛋白、生产修复受伤的人体组织所必需的药品、生产胚胎干细胞等各个方面,还可广泛地用于保护濒危动物。它为利用克隆技术为基因功能定位、遗传疾病论断与防冶、组织和器官修补以及衰老和长寿研究等方面开拓了新的途径。
杨向中的研究领域涉及基础生物科学和实用动物生物技术,他对动物的卵子成熟、受精及早期发育的调节机制有深入了解,在动物“试管婴儿”和胚胎移植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顶尖和权威地位,他第一个在家兔育种方面开发显微技术,生产出同卵双生兔和嵌合体兔。他对多种胚胎遗传操作技术的开发,以及外来基因导入农畜和克隆技术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他的研究项目是研究领域最好的引资项目之一,在他担任主管研究员期间,为项目引资共600多万美元研究经费。现在的康州大学动物生物技术中心试验室有15名科研人员,课题经费为每年100万美元,主要来自于美国农业部、医学科学院、康州州政府及数家大型生物技术公司。十多年来,他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两次获国际胚胎移植学会优秀论文奖;在数十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任特约主讲,曾担任转基因药用蛋白质生产国际研讨会大会主席和主讲;应邀在十几个国家的数十所大学及研究所讲学;为十多家国际学术杂志,包括美国科学院文集(PNAS),生殖生理杂志(BOR)等担任审编;担任国际胚胎科技学会优秀论文评委;参与美国政府联邦机构如农业部、商业部、医科院等的课题评审论证。他是纽约州科学院院士,曾获康州大学校长杰出科研奖和特殊贡献奖,在中国数所大学及研究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任荣誉教授、特约研究员。
杨向中是一位敬业的科学家,也是一名活跃的社会活动家。早在1988年,杨向中和几位同学倡议组织了志在推动中美农业科技交流的“旅美农学会”,出任首届主席和理事长。1992年,“中国—康奈尔科研基金项目”成立,这就是今天在海外学者中颇负盛名的“中国桥基金会”的前身,作为总裁的杨向中已先后为基金会筹集了200万美元,基金会接待过200多个国内来的访问团,资助了200多位学者、学生赴美深造或回国讲学,并且多次率团回国考察。目前,杨向中担任着旅美专家教授联合会主席、中国国务院杨陵高新技术示范区顾问、中国农业科技顾问等职务。
在宁静的康州大学校园里,杨向中有一个幸福的家。他的夫人田秀春也是一名博士,一位农业科学家,在他的实验室工作。儿子14岁,是个小科学迷,常常很有见地地与大人们争论科学上的事情,被父亲称为“大有希望的一代”。
在杨向中的办公室里有两张照片,一张照片是他的儿子,另一张则是被他称为“女儿”的黑白花牛犊——艾米。他们都是杨向中生命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