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诗潮》原主编刘文玉辞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1930年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一个偏僻山村的刘文玉,是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黑土地的滋养让年仅18岁的他就走上了“乡土诗人”的文学创作之路。从处女作《光荣颂》发表开始,刘文玉整整经历了60年的文学生涯。60载风风雨雨,他先后出任《辽宁文艺》编辑,《文学青年》诗歌组长,辽宁歌剧院创作组长、艺委会副主任,《芒种》、《诗潮》杂志主编,沈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等职务。刘文玉的一生,创作出版了诗集、长诗十余部,大中小型歌剧十余部,中短篇小说十余部,歌词200多首,涉猎诗歌、戏剧、小说、评论等各个门类,是当之无愧的“文艺多面手”,著有《刘文玉诗选》、《刘文玉歌词选》、《刘文玉歌剧选》和《刘文玉中短篇小说集》等,其作品被译成英、日、法等多国文字。
在晚年的时候,刘文玉克服了眼疾的病痛,创作了长篇叙事诗《黑土壮歌》,在诗坛再度引发强烈反响,著名诗人贺敬之赞誉其是“现实主义在诗歌创作中的又一胜利”,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老马》、《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等现实主义杰作在今日焕发的青春。”
一生创作心系社会和人民
刘文玉的一生,是创作的一生,也是激情、质朴、正直、高贵的一生,他是时代造就的文艺家,是关东文坛的代表作家,也是东北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难能可贵的是,除了文艺创作,刘文玉的内心对土地、对农民一直葆有最淳朴、最诚挚的真情。刘文玉躺在病榻上最后修改的组诗名为《我是瘦月亮》,是他有感于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写给农民工的一组诗歌,这组绝笔将发表在2008年11月号的《诗潮》杂志上,是老诗人最后的诗情勃发。
带着社会责任感为人民写诗,贯穿了刘文玉创作的一生。今年南方雪灾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虽然刘文玉的身体已经被病痛折磨得相当瘦弱,但他依然坚持写作,今年5月,他已经病情严重,但仍是带着自己的新作《用大爱托起汶川人民》,参加了市里举行的抗震救灾诗歌朗诵会。近年来刘文玉眼疾严重,每创作一首诗歌,他都是一只手拿笔、一只手拿着放大镜来完成,这一首抗震诗歌也不例外。
在朗诵会结束之后,一些了解刘老身体状况的诗友和晚辈上前问候,刘老对自己的病情举重若轻,相反却一直不忘关心年轻后辈的创作。当时恰好市作协主席马秋芬坐在刘老身边,老人一直询问马秋芬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进展情况,其拳拳师长之情让人动容。
最后时刻依然坚持写作
今年6月,刘文玉病重入院,他依然带着笔和未完成的作品。
据家人介绍,即使是在病情最严重的时候,刘文玉依然不忘工作,不但抽空动笔修改未完成的诗作,还时刻关心和提携前来探望他的年轻后辈。几乎每一位文友的身影出现,病床上的刘老都要问上一句:“最近你写什么了?”和文友滔滔不绝地聊创作,刘老似乎会忘记身体的病痛,重新焕发生命中的激情与活力,他也用他这种特有的方式检验着诗友们的生命存在力和旺盛力。
在刘文玉的生命征程中,手中的笔是最强有力的武器,诗歌和文字是最美丽的符号,“生命不息,创作不止”对他而言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每一天实实在在的生活印迹。因为他爱文学,爱土地,爱人民,所以他的笔总是滚烫的,他的诗总是沸腾的,他的心更是炙热的。
在刘文玉最后的日子里,他的眼神是坚定的,充满着希望,病榻上依然放着他未完成的诗稿……
【消息来源: 新诗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