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评梅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044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16日

风流才女石评梅痴情绝唱

发布时间:2010-09-14 16:59:54      发布人: 孝行天下

在北京城南陶然亭内,有一座高大的青石雕像掩映在白杨绿柳之间,那是一对青年男女拥肩而立的雕塑造形,人物的衣装、发式都标志着鲜明的“五四”时代特色;绕过石雕和石雕后那个林木葱茏的土丘,两块并排而立的汉白玉石墓碑赫然在目———这里便是陶然亭内有名的“高石之墓”,二十年代北京著名女诗人石评梅和她的情人高君宇死后并葬的坟冢.


石评梅(1902——1928)山西平定人。乳名心珠,学名汝壁,自号评梅。早年毕业于山西太原第一女师,1919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系,并积极从事文学创作。毕业后任北师大附中女子部学级主任,体育及国文教师,是“五四”新文化开创时期的北京著名女作家。曾编辑出版《晨报》副刊,《妇女周刊》,《世界日报》副刊《蔷薇周刊》。作品具有反抗封建伦理道德,革命现实主义的特色。有《涛语》,《祷告》,《偶然草》数书行世。


高君宇(1896——1925),山西省静乐县(今属娄烦县)峰岭底村人。原名尚德,字锡三,号君宇。革命活动家。在党的早期历史上,被人们称作是“中国青年革命的健将”,他师从李大钊,参加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筹办图书馆,命名为“亢慕尼斋”;做过孙中山的秘书,协助孙中山平定商团叛乱;在莫斯科亲耳聆听过列宁的教诲。“五四”运动中,他带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建党前一年,他组建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当选第一任书记。共产国际代表来华帮助建党,高君宇是重要对象之一。


雪后初晴,寒意彻骨,连日来,复读柯兴写的《一代才女——石评梅传》,莫名的惆怅在心底潜滋暗长,再一次为石评梅先生掬一捧同情之泪。透过那一串串哀痛欲绝的文字,我仿佛看见一位凄色满面的淑女倚卧病榻,眉儿似蹙非蹙,哀情作墨,痴心作纸,写下一篇篇恸人肺腑的美文;仿佛看到她独自一人伫立于荒冢孤坟,默诉哀思,暗饮悲伤……斯人已逝,音容犹在,泪痕犹在,可堪不朽的是她的灵魂。

吴天放是她的初恋,至美至纯的她,却不料是黄粱一梦,初恋的受挫使得她对爱情怀着伤痛和疑虑,抱定独身主义的宗旨,固守着“冰雪友谊”的藩篱,不肯和高君宇言婚嫁。高君宇自己在爱情上却并不如意,他在摆脱了旧式婚姻的束缚之后,全心全意地爱着石评梅,得到如此回复,其痛苦可想而知,然而他在给石评梅的信中这样写道:“你的所愿,我愿赴汤蹈火以求之,你的所不愿,我愿赴汤蹈火以阻之,不能这样,我怎能说是爱你!……”全然是一副侠骨柔肠!为了表明自己对石评梅的尊重和理解,也为了表明自己对爱情忠贞不二的态度,一九二四年十月远在广州的高君宇特意买了两枚象牙戒指,一枚寄给北京的石评梅,另一枚戴在自己手上———他是以象牙戒指的洁白坚固象征他俩之间的冰雪友谊的。两个人最终戴着各自的那枚象牙戒指离开了人世。


走进石评梅的世界,哀伤的灰色是她的主色调。我钦佩她的多才多艺,赞赏她对爱情的忠贞。平平常常的文字在她的排列组合下变成了一串串凄艳哀绝的泪珠,我见犹怜,(请看她的《墓畔哀歌》和《痛哭英雄》);更为令人钦佩的是她并没有沉沦下去,在悲痛之余,她严肃认真思考社会和人生,逐渐理解高君宇所从事的事业,精神开始振作起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石评梅和陆晶清等编辑的《妇女周刊》发表本刊编辑部特别启事,对“沪汉惨屠”表示愤慨之情。“三一八”惨案的发生,使好友刘和珍不幸遇难,她勇敢地拿起笔在《京报副刊》发表《痛哭和珍》一文,悲愤地指出:“昨天的惨案,这也是放出野兽来噬人;”“你的血虽然冷了,温暖了的是我们的热血,你的尸虽然僵了,铸坚了的是我们的铁志。”“我也愿将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 石评梅思想和创作的进步,除高君宇影响外,石评梅和鲁迅的交往也是应予以注意的。


掩卷沉思,假若石评梅不那么自我禁锢,她与高君宇就都有了幸福,她也就不会悒悒而终,她该为我们留下多少光彩照人的美文!她既是反封建的勇士,又是封建恶毒的受害者。高君宇的“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大气磅礴的豪迈志向固然令人赞叹不绝,而石评梅的“这是高君宇生前自题像片的几句话,死后我替他刻在碑上。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的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哀哀欲绝则更令人唏嘘不已。


很想到陶然亭公园,献花追悼。不知烈士英灵与才女痴魂是否化为双蝶,于苍松古柏之间翩然起舞;是否于清风明月下,相依相偎,低吟浅唱。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