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舞蹈结缘 与恩师结缘
在抗敌演剧队里,王克芬积累了很多舞台经验,也逐渐显示出了她的文艺才能。1946年,戴爱莲先生回国时教的第一批学生之一隆征丘来到演剧队,王克芬在他的指导下开始了专门的舞蹈练习。因为演剧队白天要正常演出,王克芬在晚上11时后才有时间上形体课。她从最简单的压腿基本功开始练起,当时的辛苦可想而知,但王克芬坚持了下来。1947年夏,戴爱莲回国,在上海筹备开办了中国乐舞学院。王克芬在隆征丘的邀请下来到上海,凭借扎实的舞蹈功底,投师戴爱莲门下,这师生情谊一牵就是半个世纪。
戴爱莲是芭蕾舞科班出身,而她对民间舞蹈也有着很深的造诣,在艺术上的兼容精神十分令人佩服。王克芬回忆说,戴先生精于芭蕾和现代舞,编创的舞蹈《进行曲》演出时一鸣惊人,成为她的保留曲目。在上海,戴爱莲给王克芬的不仅是舞蹈艺术上的指导,还有生活上的关心。当时乐舞学院交费学习的学生人数并不多,而戴先生教自己认为有前途的学生又是全部免费的,生活十分艰苦。她们住在一所殡仪馆的二楼,有时候甚至要吃变质的米。戴先生看不下去了,直接找到宋庆龄反映情况,后来收到了宋庆龄调配的两车救济物资,缓解了她们的生活困难。
1949年,王克芬跟随丈夫张文纲由上海辗转去了天津,1952年又调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歌舞团,一边表演一边编舞。在这期间,她们去过很多偏远的山区,与当地少数民族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时进行义演和采风。在这段时间里,王克芬与当地老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由于长期营养不良,王克芬的身体渐渐吃不消了。有一次在编排“阿细跳月”时,她发了高烧,后来甚至发展到咳血,王克芬只好住进了医院。她这时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再适合这个舞台,但王克芬又舍不得离开心爱的事业。在两难之际,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的领导吴晓邦先生找她谈话,给她指了一个方向:“克芬,你的身体状况确实不利于下基层搞舞蹈创作,不如搞舞蹈研究吧。”就是这句话带领王克芬走进了中国舞蹈史的研究,那年她29岁,是学术研究的新人。那时,她一心想着要在新的舞台上努力工作,并没想到日后自己会在这个领域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