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家王克芬教授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30271436
本馆由[ 孝爱天使 ]创建于2018年07月10日

抗敌演剧队接纳了逃婚小女孩

发布时间:2018-07-10 09:24:30      发布人: 孝爱天使

王克芬1927年生于重庆云阳,父亲是清代科举考试最后一届的秀才。她学龄前便混迹于父亲在家开设的私塾,在似懂非懂中开始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诵读。在这种熏陶之中,培养了王克芬对古文的兴趣,后来研究舞蹈史时需要阅读大量古文资料,她也就不觉得枯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救国必先强身”的时代背景下,全国在中小学普及体育课,由于学生年纪尚小,王克芬上的云阳女子简易师范学校把体育课变成了唱游课,也就在那时,这个小女孩迷上了学堂歌舞——《麻雀与小孩》、《小画家》和《可怜的秋香》,开启了她人生中最初的舞蹈启蒙。1941年,王克芬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四川省立万县高级师范,加入了学校的布谷文艺社和春的剧艺社。在地下党领导的第六抗敌演剧队(抗战初国共合作时期由周恩来关怀组建的十个抗敌演剧宣传队之一)的指导下,王克芬她们这些进步学生开始接触和排演一些话剧,包括宋之的和老舍创作的《国家至上》,夏衍的《花烛之夜》和曹禺的《北京人》。这些宣传抗战和进步的戏剧不仅使王克芬第一次登上舞台,更帮助她在思想上得到了成长。1944年的冬天,学校临近毕业时的一个假期,王克芬被母亲强迫留在家里订婚。此时的她已经不单单是个喜欢唱歌的小女孩,她读了巴金的《家》、《春》、《秋》,对社会,对人生和婚姻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于是趁着回学校参加毕业考试,她离家出走,加入了抗敌演剧队。 

这个决定成为她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如果不是演剧队的收留,王克芬也许永远不会走上文艺这条路,更重要的是她在演剧队学会了如何做人。“有一段时间,演剧队的生活十分艰难,甚至中饭都开不出来,男队员出去打了野狗煮给女队员和小队员吃,他们自己却饿着肚子跑去操场打篮球。”王克芬一直记着这些事情,她说,在演剧队感受到的团结、乐观、无私的精神是最宝贵的人生财富。后来当演剧队的队员生病时,她把自己的戒指和项圈换成钱给队友治病,虽然这是姐姐留给她的仅有的纪念品,但王克芬没有犹豫,“这是在演剧队里学到的,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