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运泽及堂兄廖运周
淮海战役战场起义的廖运周少将
廖运周是安徽淮南人,1903年出生。河南中州大学肄业,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毕
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直属炮兵团见习,第25师75团1营参谋。1927年春
参加中国共产党,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25师75团团部参谋、连长。南下潮汕失利
后到南京,1928年奉派入33军学兵团从事兵运工作,因学兵团解散,回廖家湾建
立了党支部,并发动了“六.六”雇工罢工。参加阜阳和正阳关武装暴动、参加发
动芜湖兵变,在国民党军队先后任团部副官、师部参谋、连长、师部副官长、团
长。1933年与中共失去组织关系,升任少将旅长、副师长、110师师长。中国共
产党一直重视包括廖运周师在内的原西北军冯玉祥部的争取工作。中共顺直省委
、北方局、晋冀鲁豫中央分局、华东局、中原局乃至中共中央军委,于不同历史
时期向廖运周布署任务,多次选派干部秘密进入110师,帮助开展兵运活动,发展
党员和进步力量。1938年廖运周恢复中共组织关系,在其任师长的110师建立中共
秘密师党委。1946年任110师中共地下党委书记。
1947年夏,邓小平指示廖运周积极准备,耐心等待,在最有利的时机起最大作用
。1948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又指示110师党组织,要做好起义的一切准备。
11月26日,黄维决定次日集中11师、118师、18师和110师共4个师齐头并进,向双
堆集东南方向突围。廖运周立即派人潜往当面中原野战军6纵报告情况,并请求乘
突围之机举行战场起义。考虑到4个师齐头并进,110师被夹于中间,不利于起义
行动,廖运周向黄维建议,将4个师齐头并进改为梯次行动,如果110师先攻击得
手,其他师即迅速跟进,黄维采纳之。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批准廖运周起义,
规定了起义部队行进通道和联络信号,指示6纵做好接应廖运周师和阻击黄维的准
备。
11月27日,廖运周率110师师部和两个团5000人,在解放军炮火掩护下,经6纵让
开的通道,迅速向指定的地区开进。黄维以为110师突围成功,命令后续3个师沿
110师路线突围,当即遭6纵痛击,折回双堆集。廖运周率师起义成功,使黄维突
围计划失败,军心动摇,士气一蹶不振。廖运周所部改编为14军42师,廖运周任
师长。建国后,廖运周离开42师,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任沈阳炮
兵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后转业任吉林省体委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