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最负盛名的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杰尔玛诺·切兰特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06399545
本馆由[ 一念天堂 ]创建于2020年05月06日

将意大利制造引入美国文化:古根海姆《Italian Metamorphosis,1943–1968》

发布时间:2020-05-06 23:15:00      发布人: 一念天堂

贫穷艺术在意大利造成了火热的反响,为了更好地推广贫穷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切兰特决定将贫穷艺术的理论和作品出口到国外,尤其是贫穷艺术运动的对立面——美国。因此,从70年代开始,切兰特就成为了意大利和美国之前艺术沟通的桥梁。

贫穷艺术的理念和美国近当代的大地艺术(Land Art)和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的理念十分相似,都是利用简单而“贫瘠”的材料,公开批评传统艺术复杂而晦涩的机制。为了加强美国和意大利艺术之间的批判与交流,切兰特于1970年在都灵和美国策展人露西·利帕德(Lucy Lippard)共同策划了一场名为《概念艺术-贫穷艺术-大地艺术(Conceptual Art - Arte Povera - Land Art)》的展览,这场展览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展出了特定的美国艺术家和意大利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呼应,展出了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迈克尔·海泽(Michael Heizer)、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等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同时也展出了美国摄影师为大地艺术家在沙漠或其他空旷的美国土地上创作作品的照片,

这样的交流不仅帮助贫穷艺术走向了国际舞台,同时也有助于意大利不断收集外部刺激,研究如何沿着自己的道路前进。但是,更重要的是,切兰特策划的这场展览让艺术家们发现,除了挖掘意大利和美国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和类比性之外,1960年代末的国际局势即便是多种多样的,但仍然是统一的。概念艺术、大地艺术、过程艺术(Process Art)、贫穷艺术揭示了不同艺术形式的共同文化态度,它们都是对艺术创作、新技术和新语言的深刻反思。

Michael Heizer, Circular Surface, Planar Displacement Drawing, 1969

将意大利制造引入美国文化:古根海姆《Italian Metamorphosis,1943–1968》

1988年,切兰特被任命为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当代艺术资深策展人,为了让意大利当代艺术走进美国文化,他于1994年在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策划了《意大利蜕变:1943-1968(Italian Metamorphosis 1943-1968)》,在这场展览中,切兰特为纽约的艺术爱好者带来了战后意大利艺术、建筑和设计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展示了意大利在战后重建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意大利情调、欧洲中心主义的人文主义和地中海古代传统的坚持。开幕当天,切兰特在古根海姆美术馆发表演说:“自1943年开始,美国人踏上了意大利的土地(笔者注:1943年美军登陆意大利西西里岛),不仅给我们带来了香烟和巧克力,也给我们带来了当时鲜为人知的美国文化。今天,我们将根据意大利1943年到1968年发生的艺术活动,提交一幅意大利的画像。”

这场展览明星云集,切兰特作为主策展人,依靠自己的人脉邀请了意大利各个领域的大师作为展览的专题策展人,其中建筑师维托里奥·格里高蒂(Vittorio Gregotti)负责建筑专题,建筑师安德烈亚·布兰齐(Andrea Branzi)负责设计专题、艺术家路易吉·塞滕布里尼(Luigi Settembrini)负责时尚专题、影评人强·皮耶罗·布鲁内塔(Gian piero Brunetta)负责电影专题,另外还包括摄影、平面设计、珠宝等专题。建筑师盖·奥伦蒂(Gae Aulenti)为展览精心布置了850件作品,以此在古根海姆美术馆重振二十五年以来意大利的文化生活。

奥伦蒂在美术馆的中央安装了几个大型雕塑装置,这些三角形的结构装置从高到低依次被安装在环形走道边缘,悬浮于空中,观众走上环形坡道时,这些三角形结构在视觉上会发生形状上的变化,重叠或者拼接,和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的古根海姆建筑本身进行了一个巧妙的对话。

Gae Aulenti,1994

Gae Aulenti为展览画的手稿

这场展览展现了意大利战后从衰落到工业重组、再到经济繁荣、再到纷争的年代。一个生产和思想更迭的年代,既可以被视为一种开始、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结束。意大利著名文学家翁贝托·埃科(Umberto Eco)在展览手册的导语中写道:“如果以前是艺术想要变成革命,那么现在就是革命想要变成艺术。”有趣的是,由于这场展览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强调“意大利制造(made in Italy)”,美国人自然而然地将其和意大利世界闻名的工匠制品(如时尚)联想在一起,才前来参观这场展览。事实上,切兰特展出了大量的意大利工业制品,例如伟士牌摩托(Vespa)和法拉利汽车,向美国人展示了意大利制造的另外一面。也就是在这场展览之后,“意大利制造”不再像过去那样单指意大利工匠的作品,它在各个领域都成为了一种质量、设计感和美学的标志。

奥黛丽·赫本骑伟士牌摩托是《罗马假日》的经典桥段

切兰特特别喜欢展览主题“蜕变(Metamorphosis)”这个词。它暗示着25年来意大利艺术语言的相互交织和转换,自视这段时间为神话般的黄金年代。“我们不可避免地会缅怀过去的岁月,如果欧洲不满怀敬意地仰视我们的话,我们就在此作出承诺。”

“黄金年代”本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词汇,将人类世纪划分为五个时代,其中黄金时代是第一个时代,之后逐渐堕落。在何为“黄金年代”这个问题上,人们的看法总是不尽相同:有人认为,生活在黄金年代的人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正如切兰特所说的那样;有人认为,只有在缅怀往昔的时候,才能对其做出“黄金年代的判断”。但当我们站在今天再回顾这场26年前的展览时,命运的子弹在4年前带走了编写展览手册的埃科,和新冠肺炎一起在今年3月带走了建筑师格里高蒂,又在一个月后带走了切兰特……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个神话般的意大利黄金时代确实落幕了。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